国学大师张文勋:我“心灵”中的师父!
2017年12月24日下午,张文勋老人的大女儿张晓萍老师联系我,说明天是圣诞节,请我到她家里一起吃个饭,与她父亲一起聊聊天。张晓萍老师的老公史国柱大哥是西安人,我的“乡党”,我们在一起是“乡音乡情”,无话不谈,史国柱大哥年长我几岁,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
第二天我到张老家是下午5点多钟,张晓萍老师、国柱大哥和张老已经在家等着我,国柱大哥亲自下厨,已经提前做好了陕西风味的美味佳肴。
张老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我们说起话来,他总是能够清楚地谈及自己的想法。
张老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的书籍,还有各种国家、省上相关组织给他老人家颁发的各种奖励和纪念品,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刚认识史国柱大哥的时候他告诉我,张老全名叫张文勋,是中国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一直在云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笔名秋云、泥子,1926年生于云南,洱源人,共产党员。张老师是1948年考入国立云南大学中文系的,1953年毕业,1954—1956年在北京大学进修文艺理论,毕业后回到云南大学,在中文系任教,是教授、主任。
我们吃饭的时候,张老还陪我小酌几杯,边吃饭边与我聊一些诗书文化,他告诉我,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太大,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意识”和“勤奋”,世界上的所谓“天才”只是极少数,无论在什么领域,凡是能够取得成就的,都来自于个人的不懈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根本的是“坚持”。
他说,听晓萍和国柱说我很喜欢写作,经常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章,而且也看过我写的文章,写的挺不错。我急忙打断张老的话,告诉他我非常赞成张老的观点,“勤奋”和“坚持”是“进步”的根本,我写文章是因为笨,才坚持写作。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老韩那些事儿”,每天只要能够挤出点时间,就会写一点生活感悟,个人经历,经验总结,教训分析等发在微信公众号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笨鸟先飞”。
张老笑着举起杯对我说:你很谦虚,咱们第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觉得你不像一个生意人,看起来像个学者,应该说你是一位“儒商”。我打岔说:张老,您褒奖我了,在您老的面前,我只是一名学生,真不敢说自己是文化人,只是平时爱读读书,写写文章,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学习的过程。张老笑呵呵的举起杯说:咱们敬韩总一杯!
我急忙站起来,先干为敬!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与张老在一起相聚。2017年重阳节,我与张老一家和张玉老师,还有几位摄影发烧友,就一起聚过一次。张老那天看了我写的“萤火虫”,说非常好,主题突出,属于现代诗派,文体语句非常规则,很有新意。他又看了几篇我写的律诗,笑着说:你这也属于现代诗歌的范畴,只讲韵,不讲律,但是主题突出,意思清楚,一看就懂,符合现代诗歌的要求。
我羞涩地对张老讲,我对诗歌的爱好仅仅是学生水平。关于律诗,过去在“雨中枫叶文学网”上认识一位对古体诗特别喜爱的“黑聊”老师,他告诉我,现代人写诗更讲究“韵”,不太讲究“律”,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我就没有在学习“律”上下功夫。张老告诉我,“变”就是进步,有人在研究“继承”,有人在研究“开拓”,在这个领域没有对错,只有进步。
张老那天给我出了两句诗:“重阳雅集盛筵开,笑语欢声扑面来”。让我对后两句,我整整想了一周,也没有想出合适的后两句。后来,还是张老写了后两句,让张晓萍老师发给了我:重阳晚宴
重阳雅集盛筵开,
笑语欢声扑面来。
道是人间秋色好,
高朋满座喜多才。
张老确实是国学大师,看似简单的诗句,只要对应好后两句即可,但确实是“看着容易对着难”啊!
席间我们聊了很多的话题,其中就聊到他的大女婿史国柱,他说:你们陕西人都耿直,做人实实在在,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倔强”,但是都很聪明,国柱除了事业专注,是研究员,而且陕西味道的饭菜也做得很好,我们都喜欢吃。听晓萍说你也会做饭,我就觉得陕西的男人不得了。
我对张老说:都说陕西的男人很“懒”,不会做饭,那是过去,在农村是那个样子,由于男人都忙着在地里种庄稼种菜,所以女人都在家做饭,在城市就不是这样了,我认识的西安男人基本都会做饭,而且做得很好。
张老说:不光是陕西男人,云南的男人也很会做饭,而且也做得好。
当我们再次聊到关于诗歌的话题时,张老对我说:你写了那么多的诗歌,应该好好整理一下,我抽时间帮你看看,出一本书,我帮你写序。我忙举起杯,带着崇敬的心情对张老说,抽时间我一定会先整理一下,希望有机会出书。张老笑了:一定!
……
不觉中我们一起喝了不少的酒,张老起身对我说,我送你一副我的写的字吧,再送你两本有关我的书,当做留念。
在张晓萍老师去收拾桌子的时候,张老坐在写字台前为送我的书题词。
张老每天早晚都要出去散步,所以他让我们在一起好好聊聊,他先出去散散步,因为每天作息是有规律的,所以还是要“坚持”。
张老出去散步了,张晓萍老师和史国柱大哥又给我讲了张老的人生故事,告诉我,张老目前的头衔特别多,是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先后还兼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云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文心雕龙探秘》、《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诗词审美》等十余种和诗集《风樵诗词》,主编《白族文学史》、《民族审美文化》等多种,共发表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10多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及300多万字的《张文勋文集》,出书80多本,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张老荣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兴滇人才奖”,获奖金30万元,他将奖金全额捐赠给云南大学,省政府和云南大学分别再给予40万元和30万元的配套支持,用100万元设立云南大学张文勋奖学金。
他们给我讲了张老的经历,还带我看了张老写的书籍,只是因为基本上都是“孤本”了,所以没有办法送我。张晓萍老师还告诉我,前一阵子著名作家王蒙老师来云南,还专门前来探望张老,他们之间的私交特别好,我真心地“激动”了一下,因为拨乱反正以后,重印王蒙老师的“青春万岁”,我就认真读了好几遍,非常喜欢,后来“青春万岁”拍成了电影,我又去看了两遍,其中的“呼玛丽”,大家都说像我的妻子(那时我们两家还是邻居),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国柱大哥还告诉我说,每年省市领导都很关注张老的日常生活,会安排在重要的节假日前来看望张老,对张老为中国文学史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
那天晚上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九点了,张晓萍夫妇送我的时候,再三叮嘱我,有时间一定要多来,今天来是认门,知道地方了,就常来串门。
我说:咱们既然是老乡,那也算是家人了,我以后有时间一定会常来的,而且张老在我的“心灵”深处,已经是我的“师父”了,所以肯定会再来的!
真的,张老在我的“心灵”中,确实已经是我的“师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