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誤解道家 ——《老子》第三十六章漫談
《老子》第三十六章說到: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一段通過一組對舉排比推演出了“微”和“明”這一個矛盾的對立轉化關係。“微”和“明”就是陰陽的指代詞。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拾是收斂,張是張揚,古張是極度的張揚。將欲是表示發展趨勢,極度的張揚接下去就會出現收斂的狀態。這就是陰陽對立轉化的規律。
上古之人其民曰樸。人心也沒那麼複雜。這一段和太極陰陽升降運轉揭示的是一個道理。大道至簡,現在看起來道理非常簡單,但是在遠古,人們思考著怎麼天黑到極度的黑就會明亮起來、天氣冷到極度寒冷就會開始溫暖起來這些困惑的情況下,就是玄妙的道理。道家思想就是要道法自然,所以要明白自然的規律才能夠做到效法自然。《老子》只是從自然的角度揭示宇宙萬物的普遍性規律,他教人的是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他是沒有教人們玩弄權謀的。至於後人認為老子言玄妙而夾權詐,多拿這一段為證那就是誤讀老子,誤解道家了。道家思想就是秉承上古之朴,道家從來就沒有玩弄權謀的心思。
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淵。是揭示陰陽相互依存的道理,弱勢群體的存在是強勢群體的必須附屬。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從社會政治現象印證自然規律。是以明道之心對社會政治心領神會而“道,可道”。並不是教人這樣做,道家沒那麼閑得慌,道家從來就沒有教君主治理天下的興致。
道家就是講無為、自然,該生就來,該歸就去,匆匆過客,不以物累。不講仁義道德,治世權謀,以上古之樸的自然人為楷模。所以自從有了階級社會,秉持道家思想者就慢慢的消減,直至隱沒於世,真正在延續道家一脈的只是極少數得道成真者。因為沒有得道成真時,道家難以在社會立足,甚至生存都成問題。
現在都說道教秉承道家思想,其實細細思之就明白,現代道教究竟秉承了多少道家思想,是不是應該說秉承的是儒家思想呢?
道教本來是以道家思想武裝儒家思想而創立的,從道家進入道教,其思想基礎已經不是純粹的道家學説,那是適應于社會的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爲傳承道家思想載體的道教也逐步發展變化,以至變異,到了現代也就異化得差不多了。雖然依然秉持著幾句教理教義,道法自然,清靜無爲之類,但現實就是修持和教理違逆、口號和行動脫節,入世的社會存明顯地不自然了。
所以,道教爲什麽在現代社會中沒落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思想基礎的異化、失卻了對於道家思想的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