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暑,“烤”验你的时候到了『二十四节气』

小暑

小暑节气介绍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暑热还没有到达他的巅峰时期。可是古代可没有传感器温度计,古人怎么来衡量暑热谁大谁小呢?虽然没有理性的量化,但感性的描述非常贴切。比如:“暑,热如煮物也。”这个解释很形象,所谓暑,就是热得像在锅里煮的感觉。

除了煮这种烹饪方式,我们更常用“煎熬”这个词,来形容难以忍受的盛夏炎热。古人说,近湿如蒸,近燥如烘。湿度高的像是在蒸,湿度低的像是在烤。

气候特点

传说当年孙悟空在火焰山大战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因而火焰山所在地新疆吐鲁番被誉为“高温王”。2017年7月10日下午18时,吐鲁番最高气温49℃,打破了当地的最高气温极值纪录,吐鲁番二堡乡气温更是突破50℃。彼时正值小暑时节,吐鲁番“烤”出了中国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

吐鲁番景区中精明的商家没有浪费这个“天赐”的好生意,戈壁地表温度可以达到80几度,足以烤熟鸡蛋,成为了众多旅游者喜爱的特色食品。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创意,古人早就熟练掌握了这一烹饪方法。清代学者肖雄在《西疆杂记》中记载:“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倾烙熟,烈日可畏。”在烈日之下,人们可以在墙壁上烙饼,就是把面团儿贴在墙上,很快就熟了。这是一屋子电饼铛啊,真是方便又省电呢!

天气特点

在北方,“烤”完全是靠烈日的暴晒,像北京相对比较干燥,所以即使白天炎炎烈日,一般也只有十个小时,晚上还可以有二十三四度的凉爽时段,还能睡个好觉。但在湿润的南方地区,往往是“夜热依然午热同”,昼夜几乎没有温差,晚上和白天一样的热。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反转。因为小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一出一入”,出是出梅,入是入伏。“夏至三庚数头伏”,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夏至日起的28天后,今年7月11日,咱们就进入三伏天啦!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进入“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的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饮食习惯

民间有小暑“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食新其实就是在小暑后人们要尝新米,每年的夏至节气前后,正是农民夏收的关键时期,等到了小暑节气时,农民已经将收获的新稻谷收回家,所以人们便会在小暑时将新稻谷碾成米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庆贺丰收。

吃饺子和吃炒面是和小暑后的天气有关系,从小暑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闷热,很多人会因为天气过于炎热而食欲不振,而饺子和炒面都是可以让人开胃的食物,因此为了防止苦夏现象的出现,饺子和炒面成为小暑后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在我国有些地方,在小暑节气时有喝粥、吃藕等习俗,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和小暑后的天气有关。

注意事项

小暑不仅“烤”验着人们的耐热能力,也“烤”验着动物们的适应性。“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的天气变化就是由烤到蒸烹饪方式的转变。虽然有风,但风中似乎还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感觉敏锐的老鹰清凉的高空中开始带着小鹰练习捕食,似乎更凶猛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气温高,湿度大时,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可能会中暑。所以应该多饮水,吃西瓜、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不过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不可贪凉,以免增加肠胃负担,造成腹泻等。

面对小暑的“烤”验,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文字 | 张博鹏

海报设计 | 王璐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