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问道何处去? 徽州白岳齐云山
寻仙问道何处去? 徽州白岳齐云山
司马狂/文
汤显祖曾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这里的黄白字面的含义便是指位于徽州境内的黄山和白岳齐云山,用来指代徽州府。只可惜,目前大多数人来徽州都是冲着黄山,对于齐云山所知甚少。笔者在九月份独自一人游历了整座齐云山,故而有本文。
其实在中国境内叫齐云山的有好几处,其中位于湘赣交界处的那座齐云山为户外爱好者所喜,亦常为不明真相者误解为我徽州休宁县的齐云山,这里先得跟大家说道下。自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越过横江,方能入齐云山。这登封桥原为明代徽州知府倡建,石桥落成之后,知府便得升迁的机会,所以取名登封。桥上立有峻示碑,只为保护这座古桥。
过桥后,穿过乡人的民居,自“天下第一名山”石坊处登山,这便是当年徐霞客登山的步道,有“九里十三亭”的说法。盘旋而上的九里山路,建有路亭十三座,依次为:第一仙关亭(不可见)、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不可见)、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又名望仙楼)。九为易数之最,至阳;十三乃是龟背上的版纹,至阴。这一段登山朝圣的山路,就蕴含着阴阳和顺的道家至理。
(猜猜这晒的是什么呢?)
(这黄色的建筑是干嘛用的呢?)
(一路上,上山朝圣的信徒们,或者用香,或者用小木棍,这么撑着,这是做什么?)
自望仙楼,过梦真桥,便能见到山下一片的“八卦田”,虽为人工塑造,却也是契合道法自然的追求。山上的古道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也不知道尘封着多少世外仙人们的故事,据说当年嘉靖皇帝也是在齐云山求子成功的,足见几百年前齐云山香火的旺盛。巨石下,供奉着几尊神像,那其中便有徽州地区最早的汪公菩萨庙(网络上显示为祭祀关羽的,我所得知的资料为最早的汪公菩萨祭祀处),如今的简陋让我差异,不知道当年究竟会是如何?
(看到八卦田了吗?)
(这便是最早的汪公菩萨祭祀处,不过这汪公菩萨跟平日所见,还真不一样)
一天门的石洞非人工所为,乃是天然形成,历代名流在此碑铭和摩崖石刻,被誉为“白岳碑林”。出来一天门,顿觉别有洞天,悬崖峭壁上天开神秀四个字映入眼睑,好一处真仙洞府。道教尊崇的各路神仙均在此间供有塑像,香火不断,颇有些烟雾氤氲的飘逸感。此间虽为道教洞天福地,却在真武帝君四周环绕着佛教的十八罗汉,加上诸多儒生留下的痕迹,这里真是儒道释三家并存。
(从这个角度回看一天门,像不像一头大象)
有一天门,必然会有二天门,穿过二天门,就能隔着山涧看到对面高山之巅的徽派传统村落。但若想真正踏足这齐云山上的天上村落,还要越过三天门。三道天门,三重关卡,三天门前是道家修身处,三天门外便是凡夫俗子的居住处,而这俗世的居所,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月华街”。如此高山之上,或许真的能够吸收日月之精华,也未可知啊。
嘉靖皇帝当年赐匾“玄天太素宫”,许是真的被齐云山的灵验所感,人立其间,会否缥缈似神仙?小壶天有恐龙化石,亦有道长们的悬棺,这莫非就是冥冥之中的乘龙羽化?紫霄崖下,太乙真庆宫、玉虚宫、治世仁威宫三座石坊后有石洞,洞内供奉着道家上神。这里比真仙洞府人少了许多,修行的道长也多了几许远离尘世的仙风道骨。边上赑屃驮着的石碑,乃是唐伯虎仅存的传世碑铭,戴炼手书,汪肇篆刻,被称为“三绝碑”。
误打误撞之下,经过云龙关,远眺五老峰,越山间台阶,居然被我行到紫云关。紫云关下来,复从左边上山,一大段的悬空栈道,走得我胆战心惊,可怜我一个恐高症患者,独自一人前行迈步而上。这段栈道走到头,就能看到方腊洞,我却觉着此路不通,又独自一人沿着栈道回到紫云关,一路回头,再又走上方腊寨。到得方腊寨,这才后悔不迭,因为从方腊洞走过来,没有几步路,我却又重新打了个转。
(远处警示牌处就是方腊洞)
下得方腊寨,一路前行,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山崖的崖面平整得宛若被什么工具一刀切下来一般,抬头上望,不见其顶。崖下的思耻台是明代户部尚书耿楚侗先生讲学之处,此君流芳的主要原因却是心学大师李贽的那篇《答耿楚侗》。
此前虽作有关于齐云山的文章,却是查阅资料所得,此番亲身游历,才觉此间实乃寻仙问道的仙境所在,倒还真值得一游。只是当年并称的徽州黄白,如今唯有黄山天下知晓,这白岳齐云山如何才能恢复往昔的人气呢?
(图片中,那位打坐的道长,看着书,究竟是在修行,还是在等着俗人去讨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