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膏(gào)”的涂抹
真的是走山下路,问山下人。皖北村人所言“gào”,我纳入计划,有些时日了。但写不出来,连找一个替换的字,都为难。一直停摆在计划里。
我的同事王奎明,给我提供了一个“搞油”。那是手机微信上,一些出租车司机的抱怨。说的是,半天没拉着人,没挣着钱,只是给车子“搞油”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但我疑心,“搞油”这样写,不一定准。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见到了乡下学校一位退休的熊校长。老人很精神,也很健谈。我跟他请教。他先是直挠头,然后顺着“扌”这个偏旁的思路,在手机上查过来,查过去。总也难找得到合适的。
就在我们都有些放弃了的时候——老先生已经说出了“有音无字”的意思,突然间,他把手机递过来。那上面赫然写着:
膏沐:擦油洗头;膏车:在车轴上涂油,使之润滑;膏油:在轴、轴承或机器转动部分加润滑油使润滑。
这个解释,一定就是“膏”了。
除了“膏油”外,从前的皖北村人,常说一个“膏浓鼻子”。鼻子,有时候也就是鼻涕。浓鼻子,也就是浓稠的鼻涕。那时候,皖北乡下的孩童,一到秋冬季,流鼻涕是常态。哪像现今的孩子,都金贵的跟八宝样,哪舍得让孩子邋遢到流鼻子的程度。
鼻涕从鼻孔往下淌。正在玩耍的孩童,一定会觉得不得劲,不舒服的。此时,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就是抬起来胳膊,用棉衣的袖子,在鼻子下方,嘴唇的上方,就那个地方,一抹,就把鼻涕“膏”到袖子上了。
因此,从前的孩童,秋冬季,也包括初春季,两个手脖子处的袖头子,总是黑糊糊,脏兮兮的。因为他“膏浓鼻子”的动作,几乎每天都重复多次。
如果仅仅是“膏浓鼻子”的动作,我也就不打算写“膏”了。在皖北乡人那里,“膏浓鼻子”,还有另外的含义。
小辈人受了人家的欺负,甚至就是委屈,冤屈,或者路见不平,他就会萌生“告”人家的念头。也即去公家告状,或是到能管得到对方的部门反映,或干脆就是去法院起诉。总之,求得一个公道才好。
这个时候,长辈多是拦着,当头给他泼一大盆冷水,最为常见的用语,就是:
“告啥告?膏浓鼻子。”
皖北一些乡村的人,祖祖辈辈的脸上,都贴着温良的标签。很多人自己个闷头劳作一生,一辈子不跟政府打交道,不知道公家的门朝哪,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多的是。而且,他们尤其对“告”,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安与警觉。他们用“膏浓鼻子”,来消解小辈人“告”的冲动。
皖北一带,我记得老辈人还用一个段子,来解说“告”的不易——
光棍撑子(有点眼光也有些地位的人)去告状,
回头望三望(他在思前想后);
眼子(普通人,且受人欺负又无可奈何)去告状,
一扑棱跑到大堂上(不计后果,最后必然挨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