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小品|踢踢脚,盘盘脚:洪涝灾害面前的自娱自乐
踢踢脚,
盘盘脚,
亚腰葫芦水破了。
破了北,
破了南;
南地里,
种荞麦,
荞麦开花一趟白……
皖北地区一马平川,多为旱地。所谓洪涝灾害面前,该是高枕无忧的吧?但沿淮一带,却是河湖密布。不仅沟河交织,且低湖洼地众多。
虽为旱粮区,但皖北恰巧又是雨水充沛,夏季尤甚。一年一度的“黄梅天”,这里也是有份的。一到雨季来临,看天气预报的人,不是“气死”,就是“愁死”,总之就是雨雨雨个不停了。
在皖北,“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常态。这里说的是内涝。同时发源于河南的淮河、颍河,一路挟裹着上游的来水,在皖北的颍上县交汇。因此,沿淮的一些地方,不远就会备有一个庄台,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台子。别的地方呢,因内涝,人们同样筑台而居。摊开地图,会发现,皖北地区以台子为名的地名多了去了。
汛期来临,河水暴涨,行蓄洪区开闸放水,庄台之外,一片汪洋。雨水过多的年份,低湖洼地内涝,庄稼漫头,人们的活动空间就局限在台子上,眼望着台子外的一湖水。
皖北的汛期涨水时间,短则两个月,长则三月余,甚至更长一些。那时恰逢夏季高温。人们在大坝上台子上生活,战高温,忍蚊虫,可叫一个难受。大人还好,不懂事的孩童可能就是“蓝瘦香菇”了。
如何带着孩子打发那一段高温难耐的时光?皖北人的做法是,女主人领着孩童,坐在支着蚊帐的床上,盘腿相对而坐,用手指头挨着个地在脚上指点,口中哼唱式的念念有词:
踢踢脚,
盘盘脚,
亚腰葫芦水破了……
亚腰葫芦,即中间掐腰的葫芦——这样的葫芦才有情趣,也喻河流的弯道。水破了,就是堤坝溃堤。破了北,破了南,是说台子四周都是水。南地里呢,巧了种的是荞麦。荞麦又开的是白花,所以是一趟白。涨上来的水,也是一趟白。在这里,荞麦花与围着台子的洪水,交相辉映——分不清哪儿是荞麦,哪儿是白花花的水了。
这一曲歌谣,皖北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分不清楚是顶针,还是比喻,比拟还是反复咏叹。总之具有强烈的跳跃性,且形象生动。是素描,也是淡墨水彩,其间的童趣盎然。指指点点中,不谙世事的孩童,只剩下了“嘎嘎”的笑声,还有人们嘴角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