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太平山寺
猴年冬天,我从南通去启东的路上,经过海门包场镇荷塘村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这里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寺庙叫太平山寺,我和朋友决定去叩拜看看这座古寺庙。
在省道公路边停车后,我们从公路旁边一家超市门口靠左那条小路再向西径直穿过村民住宅就可以看到太平山寺了。
经过路边有几户制造香的农户家,远远看见写有“太平山寺”大字和门口的香楼。周边是制造香的农户,他们地上铺好木板在凉晒新制作的香,寺庙大门旁边有一小卖部在出售香蜡烛表等物品。
我们去的时候,太平山寺大门紧闭,傍边一售香的中年妇女告诉我说:“门开着列”。我从这位妇女的香店卖好香在她的指点下推开小门走进太平山寺。
一进门,庙宇上“天王殿”几个大字跃然眼前,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庙宇建筑很气魄,独具匠心。“天王殿”门前摆放着有好多功德薄石碑,上面雕刻有弟子捐助资金和名字。捐助的人很多,捐款也很大的。
“天王殿”左边是一排二层楼房,上面是摩崖雕像,屋脊上雕刻了好多仙人和浮云,看样子是用于寺庙道长和客人休闲的地方吧。
“天王殿”后面是圆通宝殿。走进宝殿,抬头仰望,那一个个佛爷雕像,它们神态各异,千姿百态。
太平山寺据说是2011年才重新的修建的,这座寺院不大,漫步于太平山寺庙,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这里很宁静,没有“当、当”的钟声,也没有炊烟缭绕,静的有点出奇,这里是远离繁华闹区人休闲的好地方。
太平山寺院周围一边是紧邻村民住宅楼,一边是一条小水沟。
据说,位于包场镇西北的河塘村太平寺,原是人工堆砌的土山,自古以来是当地渔民归航的坐标。相传古代某一天,海上漂来一尊观音石像,人们将其请上岸供奉于太平山。在南通和海门的多部清代史志中均记载:"太平山在江场,南宋时有石佛浮海而至,土人筑山供之。"观音石像至1966年仍供于庙内,"文革"中被砸而失踪。1992年,当地村民在附近河中发现,石像得以重见天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方长源先生专程来包场鉴定,认为其雕饰有宋代特征,年代不晚于明代,其材质为产于浙江的武康石。石像高约2米,重约1.5吨,十分罕见。鉴定结果印证了史料的真实性,至于"浮海而至"的说法,应该理解为用船将石像从浙江运来,因对观音的崇拜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场镇西首原来还有座据称是建于明代的开福寺,其实,开福寺始建于唐代,因江水所逼于明代移建于此,直至1966年才彻底拆除。可以说,在包场的土地上,曾经分布着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遗存,其文化底蕴非同一般。包场镇作为一个集镇,历史确实不长,但包场镇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已有近千年历史。唐代末年,海门开始涨出海面,古称东布洲,包场镇所在的区域处于东布洲的西北缘,遍地沼泽。公元十一世纪中前期,东布洲与大陆相连,当时虽无包场之名,但其所在的陆地已经形成。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县知县沈兴宗自吕四至余西筑捍海堰,与范公堤相连,人称沈公堤,从此揭开了包场镇的开发史和文明史。现存于沈公堤侧的太平山就是包场千年历史的见证。
愿江北这座具有千年古老历史的寺庙成为闹市越来越多人们信仰和休闲的好去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