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医者,传于民间:珍贵的用药秘诀大全集|柴胡|黄连|当归|黄芪|白术|甘草
临床家所凭借者,方药也。在药物学的认识和研究,对药物的性味和功效的认识,非常重视实践体察和实际经验,或取法于先哲,或博采于民间,或体验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如对甘遂、巴豆等药性峻猛之药,皆亲自尝验以知其毒性。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的独到经验,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1 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 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且能助心气下降。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10 人参、当归得赭石则力能下行,有催生、开交骨之功。且当归与赭石同用,其滑润之力愈增。
11 赭石、牛膝与黄芪并用,能监制黄芪上升之性,而防止血之上升,用于脑充血证。
12 苁蓉、当归与赭石并用,润便通结甚效。
13 赭石、芒硝并用,能降逆、止吐、通便、下痰涎。又常用于癫狂。
14 赭石与山药并用,能和胃、降胃,义同于半夏秫米汤而力实优之。
15 赭石、干姜佐甘遂,使药力下趋。甘遂去燥结,力甚猛悍,以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服后常致吐泻交作,因而气机不能下行,转而上逆,未得施其攻决之力,既而吐出。故以赭石之镇逆、干姜之降逆协力下行,以参赞甘遂成功也。
16 赭石、麦芽并用,降胃升肝。
17 赭石、黄芩、瓜蒌仁、三七配伍,功近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而较之缓和。
18 赭石、磁石二者同用,相得益彰,能维系元气,入于补药之中,使补益之力直趋下焦,以治上盛下虚之证。
19 赭石、滑石并用,治吐衄之因热者甚效。
20 滑石、茅根配伍,治温病肺胃有热伴津伤证。
21 滑石与土狗并用,可通利小便而消水肿。用治内蕴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
22 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之证。
23 白芍、牛蒡子同用,以泻寒火之凝结。其中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
24 芍药、干姜、生姜同用,治因凉而胃气不降所致的吐衄。用芍药以防干姜之热力入肝,肝为藏血之脏,得芍药之凉润以养之,则宁谧收敛,而血不妄行。芍药与生姜同用,且能和营卫,调经络,引血循经,使周身之气化流通。
25 芍药与附子并用,能收敛元阳,归根于阴,且能分利小便而疗泄泻。
26 芍药配熟地。芍药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腻。再加龟板、地肤子,主治阴虚之小便不利。
27 熟地、茯苓,能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28 熟地与茅根同煎,治平素阴虚,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
29 熟地佐炒薏苡仁,治劳疾咳嗽。熟地以其大滋真阴,恐其多用泥胃,故佐以薏苡仁,健胃利湿,以行熟地之滞。
30 生地黄与竹茹配伍,可凉血、止血,盖生地黄有凉血之力,虽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经络,致生他病,辅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凉血、止血,是以有益无弊也。
31 生地、硼砂并用,治咽喉肿痛。
32 玄参与柏子仁、枸杞并用,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
33 山药、牛蒡子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
34 山药、薏苡仁并用,皆为清补脾肺之药。然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单用薏苡仁,久则失于淡渗。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若再合以甘凉润肺健脾之柿霜,可用治脾肺阴亏、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35 山药佐附子,可于补阴之中扶阳。若再与苦降之芍药同用,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故可用于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之证。
36 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泻热补虚,一举两得。故可用治上焦有燥热而下焦滑泄之证。更可合芍药甘草汤同用。盖芍药甘草复真阴,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可汇集一方,故治阴虚滑泄之证,功效卓著。
37 山药、滑石、甘草同用,治暑湿泄泻。滑石、甘草能清阴虚之热。又重用山药之大滋真阴、大固元气以赞之。真阴足则小便自利,元气固则泄泻自止。山药、甘草能逗留滑石,不至速于淡渗,使其清凉之性,得以转输而宜于治暑。
38 山药、车前子同用,治阴虚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盖山药能固大便,而阴虚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车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阴,可为补肾药之佐使,又能助山药以止大便。二药同用做粥服之,大能留恋肠胃。
39 半夏配山药,以止呕吐。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山药在上大能补肺生津,则多用半夏,不虑其燥;在下大能补肾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且与半夏皆无药味,故用于呕吐甚剧、不能服药者尤宜。二者配伍为粥,食粥则借其黏稠留滞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药力之施行。若上焦有热者伍柿霜、凉者伍干姜。
40 山药配酸石榴,可宁嗽定喘。
41 山药、水蛭并用。山药饶有补益之力,水蛭善通瘀。水蛭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能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胃腑。
42 怀山药配鸡内金,久服治虚劳。
43 怀山药、山楂、鸡内金、蔗糖配伍,功似大黄虫丸而补虚化瘀。
44 白术、鸡内金,治脾虚生痰。白术补脾胃,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又能开胃增食,久服可消融腹中积聚。
45 炒白术、鸡内金、天冬、山楂配伍,以治癥瘕坚结及月事不通。
46 生鸡内金、生于术、鲜茅根、生姜并用,治水臌、气臌并病。茅根善利水,又善理气,故能佐鸡内金以奏殊功。加生姜,恐鲜茅根性微寒,且其味辛,能理气,其皮又善利水。
47 鸡内金与生酒曲并用,可消积,治胃脘有硬物堵塞。
48 鸡内金与芡实并用,治老人气虚痰盛。鸡内金能补脾胃、化饮食、消积滞,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脾胃强健,痰涎自除。
49 黄芪配知母,可退虚热。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劳瘵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善也。然遇阴虚、热甚者,又必须加生地黄同服。又黄芪佐知母,补气而不热。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恒辅以知母。
50 黄芪与桑寄生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51 黄芪、桑寄生、续断,可补肝气。
52 黄芪与赭石、虫并用,可治肢体痿废。
53 黄芪与桂枝相助,为理则善逐风。黄芪能逐入脏之风外出,且善补气。桂枝亦逐风要药,因其善平肝,故尤善平肝家之风,二药并用则逐风之力愈大。
54 黄芪、桂枝、干姜同用,能助心肺之阳。
55 桂枝、干姜并用,善补少阴君火,而桂枝、黄芪并用,又善补少阳相火(即胆中寄主之相火)。又桂枝、干姜能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
56 桂枝、龙胆草并用,治肝热,胁下兼胃口疼痛。桂枝能舒肝气之郁结而止胁疼,更能平肝木横逆恣行,则胃疼亦可愈。唯其性偏温,肝胆有热者不宜,故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57 桂枝、川芎,以舒肝气。
58 桂枝、柴胡,皆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脾气之升,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四药并用,能使清升浊降,满闷自去。
59 人参、威灵仙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灵仙可行参之滞。
60 苏子、瓜蒌仁、赭石、芒硝配伍,治伤寒、温病结胸。
61 芒硝、鲜莱菔同煎,可治肠结。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与朴硝同用,可化朴硝之咸寒,其补益也可缓朴硝之攻破。脉虚不任通下者,可辅以人参以扶持保护。
62 朴硝、白矾、炒麦面三药配伍,可治心火炽盛、热痰凝郁上焦而为胸满恶逆之证。朴硝味咸寒,禀寒水之气,水能胜火,寒能治热,为心家对宫之药,为治心有实热者之要品。白矾能助朴硝以消热痰也。调以炒麦面者,诚以麦为心谷,以防朴硝、白矾之过泻伤心,且炒之则气香归脾,又能防硝、矾之不宜于脾胃也。
63 干姜、朴硝并用。干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凝滞于肠间者开,宿食停滞于肠间者亦易开也。
64 大黄、赤石脂并用,可治吐衄有热象者。
65 大黄、肉桂并用,亦治吐衄有热象者。
66 肉桂、大黄、代赭石配伍,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热;降胃之药,以大黄为最要,单用之则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再加入代赭石之降逆镇肝、力专下行,故可用于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衄之证,屡用他药不效者。
67 肉桂、黄连等分并用,能交阴阳于顷刻,以化其互争,实为燮理阴阳之主药,即为解寒火凝滞之要品。况肉桂原善平肝,黄连原善厚肠,二药相助为理,则平肝不失于热,厚肠不失于凉。如佐以芍药、甘草则善愈腹疼,亦即善解寒火凝滞而用于痢疾迁延不愈。
68 干姜与厚朴同用,治寒饮堵塞胃脘,饮食不化。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呼吸短气;与黄芪同用,治寒饮渍于肺中,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气不降,喘逆迫促;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
69 厚朴与桔梗、半夏并用,善除湿满。
70 厚朴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
71 厚朴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而白浊。
72 治冲气上冲,并夹痰涎上逆之证,必于龙骨、牡蛎、半夏、赭石等降镇药中少佐厚朴以宣通之,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73 金银花、牛蒡子并用,善解疮疡热毒,又可预防肠中溃烂而用于痢疾。
74 牛蒡子、三七合用,治脏腑内痈。
75 三七与大黄并用,外敷治疮疡初起肿疼。
76 三七、土鳖虫并用,治瘀血腰痛。
77 三七、赭石配伍,治咳血难愈者。其有热者,加鲜生地。
78 重用生地黄止血,必用三七辅之,因生地黄最善凉血,以治血热妄行,犹恐妄行之血因寒而凝,瘀塞于经络中也。三七善化瘀血,与生地黄并用,血止后无他虞。
79 三七、花蕊石、血余炭配伍,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三七、花蕊石为止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至血余炭,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
80 三七、鸦胆子并用,能化肠中腐烂而止痢。盖久痢肠中或有腐烂也,若加山药做粥,治久痢,肠中欲腐,下虚滑脱。又,三七、鸦胆子合用治力小任重,血瘀膈上,常觉短气之证。
81 鸦胆子、三七、鲜小蓟根并用,治血淋。
82 鸦胆子、硫黄并用者,因鸦胆子善治下血,而又恐单用失于寒凉,故少加硫黄辅之,况其肠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致腐败酿毒,二药之性皆善消除毒邪。
83 鹿角胶辅以生硫黄,治相火衰微之下焦觉冷及阳痿。
84 硫黄、赤石脂配伍,治下焦寒凉泄泻及五更泻。若加炒小茴香,可引其温暖之力以入奇经,用治女子血海虚寒不孕。又,因硫黄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唯其性能润大便,于大便滑泻者不宜,故辅以赤石脂之黏腻收涩,自有益无弊也。
85 花椒、硫黄同用,能大补元阳。可配合四神丸以治五更泻。花椒目配生硫黄,治因凉成水臌者。
86 椒目、小茴香、威灵仙三药配伍,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利尿也。
87 核桃仁、柿霜并用。核桃仁性善补肾,柿霜甘凉滑润,甘能益肺气,凉能清肺热,滑能利肺痰,润能滋肺燥。二者同用,肺肾同补,金水相生,宜于肺肾两虚之喘咳,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
88 续断、菟丝子并用,可代鹿角胶、虎骨胶治骨痿。
89 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或用参、芪,使补、破之力相匹敌,不但气血不受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又, 参、芪得三棱、莪术以流通,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以消瘀血。
90 乳香、没药、丹参同用,可使肺痈内消。丹参能上达于肺,以宣通脏腑之毒血郁热而消融之。乳香、没药同为疮家要药,故用之则参赞丹参,而痈疮可以内消。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配当归、丹参,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内外疮疡,心腹、肢体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91 山楂配红糖,甘酸相合,治血虚经闭。
92 山楂、茶叶、红白糖并用,治痢疾初起。
93 山楂、艾叶配伍,治肠风下血。
94 山楂、紫草,煎酒调服,治痘疹干黑。
95 鲜莱菔汁、鲜藕汁并服,善止血,可用于吐衄不止。
96 半夏配莱菔,仿半夏秫米汤意,通阴阳、和脾胃而安眠。
97 生麦芽、生鸡内金配伍,升肝降胃。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并可伍山药以培养脏腑之气,以防升之降之而有所损伤。
98 生麦芽、鲜茅根并用,善达肝木之郁以调气分。
99 麦芽、茵陈、川楝子 三味加入镇肝药中,可防止单服镇肝之品,初用时反觉气血上攻而病情加剧。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其反动之力,而此三味能顺肝木之性,故能引而抑之。
100 蝉蜕、连翘,表散湿疹之妙药。
101 蝉蜕与蛇蜕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
102 蜈蚣、薄荷、钩藤,入于白虎汤中,治高热惊厥。
103 防风引以麝香,能深入脏腑以搜风。
104 地龙辅以虫,可治中风偏枯,肢体痿废。
105 朱砂、薄荷冰配伍,可扫除毒邪以治心脏之麻痹。而樟脑所生之冰片,有兴奋心脏以除其麻痹之作用。故三者合用,可治霍乱证,六脉皆痹者。
106 硼砂、儿茶配伍,硼砂性凉而滑,能通利肺窍;儿茶之性凉而涩,能安敛肺叶。
用药谚语,有出于医者,有出于民间,是对惯用药物功效的高度概括,生动、活泼,易为人们所记忆。因此,收集用药谚语,对于我们记取方药是很有帮助的。
1.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脚痛用牛膝
按:头痛用川芎,有云“头痛用防风”者。盖血虚、血瘀头痛,可用川芎,川芎治头痛轻则5克,重则30克,其效卓著。外感头痛,即用防风。腰痛用杜仲,即指肾虚腰痛而言。脚痛用牛膝,指肝肾不足,脚膝酸痛用怀牛膝补肝肾以强筋骨则脚痛自愈。
2.细辛不过钱,过钱手掌打一千
按:细辛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以一钱为限,即3克,若超过一钱则要受到惩罚。但这并非是千古科律,根据病情亦可超过一钱。目前亦可用到5~10克。
3.若要通,路路通;若要通,用木通
按:路路通长于疏肝通络;木通专于利水通淋,说明均有通利之功。但木通不可过量,易损肾脏,一般以10克为限。
4.穿山甲与王不留,妇人吃了乳常流
按:穿山甲、王不留行,有通乳之卓效,故有“妇人吃了乳常流”之谚语,但临床尚需配合黄芪、党参等补气益血之品;或佐以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虾仁、鲫鱼、猪肺、猪蹄等。
5.若要疯气好,岩蚕、鱼鳖草
按:岩蚕、鱼鳖草,系民间草药,《浙江民间草药》有记载,具有祛风活血之功,以疗风湿痹痛。风湿痹痛俗称“疯气”,故此二味药用,具有治风湿痹痛之功效。
6.有人识得千里光,一生一世不生疮
按:千里光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之功,所以专治疮毒,此有过誉之言,然说明了它解毒治疮之功效的卓著。又有谚语曰“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其含义相同。
7.家有半边莲,可以和蛇眠
按:半边莲,解毒利湿,专治蛇咬伤,因此把它形容成“和蛇眠”,说明功于治蛇伤之谓。
8.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疮疡若遇着,好似手拿来
按:七叶一枝花,有解毒之功,长于深山高地,专治疮伤肿痛。好似手拿来“,说明治疗疮毒用本品之容易,因此亦说明了它治疗效果之显著。
9.威灵仙,臼糖和酒煎,拳头打一千,骨头软如棉
按:说明了威灵仙的用药方法及功效,白糖即一般白砂糖,酒即指黄酒,同煎后服,具有祛风活络之功,“骨头软如棉”是说明其软骨之功,临床具有治疗鱼骨梗喉的功效。浙江中医学院马莲湘教授用威灵仙配合金钱草治疗肾结石,其义也取其软坚之功。又有谚语曰“铁脚威灵仙,砂糖和醋煎,一口咽入喉,鱼骨软如棉”,说明了威灵仙治鱼骨梗喉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10.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按:祖师麻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的根皮或茎皮,有祛风除湿止痛散瘀之功。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因此对外伤疼痛有很好的止痛活血之效,故有“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治疗的谚语。一般用量10克左右,辛苦温,有小毒,局部外用能使皮肤起泡。因此,可作为发泡剂使用。
11.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按:地榆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治烧伤其功独擅。方法为地榆炒炭存性,研粉,用麻油调成50 %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又有谚语曰:“千人烧伤一治法,除过地榆没姓啥。”其义相同。
12.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按:此言说明了茵陈采收药用最佳时期。茵陈又称茵陈蒿,三月、四月采收作药,则药效佳良,待五月、六月采收已是无用之材,只能作柴烧,不能入药了。
13.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
按:五加皮有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祛邪补益、扶正补虚之功。五加科植物如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刺五加有人参样作用,所以五加的价值甚高,故有此谚。
14.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按:知母、贝母为二母散,功专清肺、化痰,加款冬花则止咳之功更胜。三者配伍,相得益彰,则咳止痰化。
15.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按:《本草纲目》中说:“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川芎、芍药故也。”此语其实是此论的概括。其实,在临床上运用是有所区别的。
16.上床萝卜下床姜,不找大夫开处方
按:萝卜消食开胃,生姜温中散寒。李东垣曰:“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上床静卧则助运之品,下床活动则需御寒之药,故用萝卜助运,用姜御寒。
17.冬天萝卜地人参
按:冬天的萝卜甘而鲜美,人们习惯于饭中煮萝卜,有健脾消食之功,其效可与人参媲美,故有此喻。又有“饭焐萝卜地人参”之谚,或“十月萝卜小人参”之说,其义同一。
18.粥谚一束
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肠胃腹泻,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米粥参苡仁;要治口臭,荔枝与粥炖;清退高热,煮粥加芦根;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暑,荷叶用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决明;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若要补虚弱,肉骨头煮粥;欲增血小静,花生同煮烂;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用;要保肝功好,杞子煮粥妙;防治足气病,糙米煮粥炖。
以上药粥谚语一束可供临床参考应用。粥易于消化吸收,四季均可,老幼皆宜,是养生治病的良药,因此特辑粥谚一束。
用药谚语,在民间流传甚广,均为人们口头之作,这需要我们,花工夫去收集、整理;其中饱蕴着人们的用药经验,因此值得医者重视和研究。
中药配伍口诀(老中医不传秘诀)
1、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9、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1、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0、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2、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3、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4、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5、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6、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7、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28、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药物配伍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
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黄(酸——甘)连梅汤,化阴生津。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
例如:
苍术——厚朴,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温胆汤,和胃止呕。
木香——槟榔,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
人参——蛤蚧,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黄芪——防己,黄芪防己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参附汤,温补元气。
黄芪——附子,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茯苓(相使)温肾利水。
黄柏——知母(相须)清下焦湿热。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例如:
党参——黄芪,补气。
附子——肉桂,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润肺生津。
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固脱。
金樱子——芡实,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涩肠。
谷芽——麦芽,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活络。
牡蛎——石决明,潜阳。
升麻——柴胡,升提气分。
旋覆花——代赭石,降气。
橘核——荔枝核,消疝气。
甘松——山柰,止胃气痛。
海藻——昆布,消痰核。
荆三棱——蓬莪术,消癥瘕痞块。
白茯苓——赤苓,利水。
甘遂——芫花,逐水。
常山——草果,截疟。
当归——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红花,破瘀。
蒲黄——五灵脂,祛瘀。
乳香——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藿香——佩兰,清暑。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泻火。
桑叶——菊花,清风热。
羌活——独活,治风湿疼痛。
川芎——草乌,治寒湿疼痛。
青皮——陈皮,疏肝胃气。
苏梗——藿梗,理脾胃气。
天冬——麦冬,滋养肺肾。
芦根——茅根,清肺胃热。
砂仁——蔻仁,健脾胃。
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积。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贪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处方是给药店配药用的,药名、用量必须整齐清楚,不要潦草,这样可以避免意外差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