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摄影没有几刷子,就想成为大师?哪里有门?!
文艺界有种观念很有市场,认为理论是灰色的,历史是虚无的,经典是过时的,只有自己用作品说话才是硬道理,并且很多人还认为是真理,这是很恐怖的事。
理论真的是灰色吗?不,得懂!
清点中外名家是摄影大师,也是摄影理论家的还真不少,中国的吴印咸、顾铮大家都了如指掌,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人叫布列松。国际公认的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小至明信片大到声望显赫的博物馆,他提出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个人就叫安塞尔·亚当斯。
理论的概念诠释有些高深,但它是对复杂现实的抽象,是对现实本质的思考和总结,是事实之间产生关联的思想,其本身依然来源于实践,不说理论指导实践这样高大上的话,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基本的理论功底,即使你偶然拍到了好照片,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不知道作品为啥好,怎么拍到的?不学习理论,就会一直瞎拍,没办法提高。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这个巨人就是摄影前辈积累提炼的摄影理论。国外的摄影研究生这样感慨:“我们所接触的纯技术课程相对较少,而评论则始终贯穿在我这两年的学习之中,即大家一起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论”,足以证明对于理论多么注重。
搞文学评论的钱钟书,有人挑衅的让他来写写试试,后来他果真写了,于是就有了《围城》的经典,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明证。
历史真的虚无吗?不,得通!
记得听朱炯教授讲课,有两句诗意的话印象尤为深刻,历史里充满了对未来的预示,摄影史,讲给寻找未来的人。是的,为什么有的君王惊人相似的重蹈覆辙,就是因为不懂历史。
通晓摄影史:会让我们开阔影像文化的视野,见多识广,帮助我们活跃摄影思维,增加对摄影的热爱与敬畏。 只有把影像放在历史的大范畴来衡量,才可能抛开个人的限制,无论是创作影像还是评价影像,都会站得高,看得准,做得好。不会重复历史,总是吃人家嚼过的馍。
用摄影历史的眼光看世界,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著名摄影师的追求,解读著名照片的价值。知道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像,为什么会产生,对今天的影响是什么。
站在高处看过去,会让我们认识、分析和理解摄影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多停留在历史的拐弯处,作品的闪光点, 什么样的照片可以进入历史?看什么样的照片可以代表历史,就是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讲述了这个时代的话题和情感,是否代表先进的语言和新的探索。代表了历史的影像也创造了摄影的历史,这是影像的最高境界。
看懂历史,我们就是一位影像的制造者、传播者、阅读者、批评者,我们可以用摄影史知识,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积极地参与到摄影历史的创造中去。有摄影历史的坐标在心中,我们的摄影理念将更有根基、更有血脉的继承。也更能发挥摄影想象力,用影像来讲代表时代的话,探索数字时代的影像语言。
经典真的过时吗?不,得学!
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摄影师,穷尽一生的智慧与汗水浇灌而成,是眼到、心到、手到的成功结晶,是理念创新与技法突破的生动标志,用作品说话的真实写照,能带给我们启迪与收获。多看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包括他们的作品陈述、相关访谈等等),可以帮助提升摄影感受和认知的方法。尤其多看主题性拍摄,系列组图。看作品的“全局意识”,要从整体去体会。
多看摄影师的作品陈述和相关专访等也是很重要的。包括创作动机和背景、意图表达、传递的概念和信息、所做的相关调查等等。对于摄影师访谈来说,我们会觉得更实际一些,更容易让观众透过问答形式而贴近摄影师,也让观众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或全新的认识。
如果我们喜欢某个摄影师的风格,初期可以在构图、用光、拍摄对象上有一些模仿,但同时请想想自己为什麽要去进行这样的“模仿”,通过这样的“模仿”能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和帮助。带着思考去练习,在模仿中创新,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这也许是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