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山东020】李慧:【笼屉飘香 鲁西南的年味】(散文)
笼屉飘香 鲁西南的年味
作者:李慧
快过年了,父亲天天看天气预报,说今年暖和,要回老家过年。在小年前一天,父母就急不可待地回了鲁西南老家,腊月二十四,大哥在微信群传了一张照片,院子里已经盘了一个大灶炉,大锅上架起6层的笼屉,父亲在埋头添柴,一脸幸福满足的模样。这炉火正旺的笼屉是过年的前奏曲,是家乡过年的冲锋号,是家家户户春节时餐桌上准备的美味儿,是母亲在蒸馒头、包子、发出的浓香气味,是渐渐走近的新年的脚步声。
新年前夕,在家乡的上空,此刻正飘着浓浓香味儿。
馒头、花糕是鲁西南过年时主要的面食,记忆里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开始蒸馒头。蒸馒头的笼屉是圆圆的草编顶,四五个笼屉叠起来,大概有半个人那么高。一般几户人家共用一组笼屉,蒸馒头也是岔开日子,一家挨着一家做。
蒸馒头需要发面,早晨4点多,父母就起床和面,和好的面通常会放到被窝里,捂上“发面”,一般到早晨七、八点钟,面开得像是用气吹起来的,几大盆都是满满当当的。在堂屋支好面案,过来帮忙的婶子大娘也早早地过来了,力气大些的负责和面,先把发好的面揉成团,不断地加入干面,使面团越来越硬,只有这样,蒸出的馒头才香甜有嚼头,造型美观。
花糕是家乡特有的面点。通常做花糕,先取大面团擀出一张比笼屉稍小的圆饼,平铺在笼屉上,另取一块面分成相等小面团,揉成长短一致的长条,中间加进一颗洗干净的红枣,首尾圈接在一起,一个花糕鼻初步完成,一个个花糕鼻排成圆圈仔细地坐放在圆面饼上,一个最简单的花糕便做成了。家家都做这样的花糕,免不了会有谁别出心裁,逐渐的会在花糕鼻上用牙签扎些圆孔的造型,用筷子摁些褶皱凹凸起伏,或做成盘扣一样的花糕连鼻,更有心灵手巧的婶子做出或龙或鱼,或花或鸟,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千姿百态的花糕造型,便一下被大家刮目相看了。
花糕,主要是用来上供、走娘家亲戚或初一、三十大家共享的,在那个贫瘠的日子,让我们期待的美味是豆馅儿馍。豆馅儿是前夜就做好的,红豆洗干净,大火烧开改小火焖煮,开锅趁热加红糖,用大勺背撵成豆泥,蒸熟去皮的红薯加进去,去核的红枣也加进去,父亲会拿粗粗的擀面杖仔细地撵,做成的馅儿香甜。从开始调馅儿,我们就等在灶台边,不时地挖一勺尝尝,母亲会盛出一大碗,让我们先解解馋。豆馅儿馍皮儿薄,包进馅儿后的外形如蒸馍,架上笼屉,心里就充满着期待,眼巴巴地等着,看着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闻着空气中弥散着甜丝丝的味道,一旦母亲起笼,周边的孩子们总是忽地围过来,伸出黑乎乎的小脏手,拿起一个馍儿就往嘴巴里送,往往是烫得嗷嗷叫,可到吃第二个的时候,一点也不吸取教训,还是像吃第一个时一样叫唤着,那真是疼并快乐着。
蒸碗是笼屉上的另一道美食,是过年最美味的记忆。粉蒸肉、海带扣肉、扒羊肉、酥牛肉、焖带鱼、八宝饭是我们家里最常做的几个蒸碗。家里会准备一摞摞的碗儿专门做年节的蒸碗。蒸完馒头,会接着做蒸碗儿,按照不同口味的蒸碗,将原料和佐料分别一一装入碗中,上笼大火蒸制,起笼后晾凉放起来。不仅是年夜自家人享用的美食,更是正月待客的主要佳肴。客人到来,主人可以陪着聊聊天,饭点的时候将蒸碗拿出来蒸熟,扣在盘子里就可享用,即使聚者众多,也不会忙乱。因为蒸的时间长,用料足,蒸好后的肉肥而不腻,软烂适口,老少皆宜。蒸碗里最受孩子欢迎的是八宝饭,即使前菜大餐再好吃,我们也会留着肚子,翘首以盼,不顾刚出锅的烫口,把那一勺甜滋滋香喷喷的豆沙糯米饭塞入口中,一脸的满足。母亲喜欢在配料中加入山楂糕,浓浓的香甜中带着一丝酸溜溜的味道,白糯米,红绿的果脯,漂亮色彩和造型是最深刻的记忆。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渐渐淡化了对年的期盼,看着大哥微信传来的照片,心里充满暖暖的回忆,记忆中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味道,是香甜的期待幸福味道。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李慧 ,女,一九七四年出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就职于烟台国际机场。喜欢旅行、摄影,喜欢用文字记录大自然,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心灵深处对天地自然的美妙感悟。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陕西018】杜撰:【一年又一年】(外一首)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