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基础知识之(六)
转自:七月流火的博客
元曲基础知识之六:
(一)曲辞
1.北曲曲辞的特点是入派三声,平声尚存阴阳之别。北曲填辞必须考虑已经派入三声的入声字的字调。
2.南曲曲辞保留入声,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作者可以不考虑入声,和诗余一样,只要把入声当做仄声用即可,也可以全用入声字押韵,但也有的专家认为不宜用入声押韵。古今南曲谱有的在曲辞旁注明入声,主要是考虑谱曲、歌唱需要,这与曲辞的创作几无关系。今人填辞往往误解为,凡曲谱标的入声字必用入声,虽然人们可以这样依谱来作,但并非必须如此,也无必要。只要我们细心研读同调作品就可以明白。《钦定曲谱》中讲到:“入声在北曲悉尊《中原音韵》,派作平上去三声,不可互易。而在南曲则与上去同为仄声,故应用仄而遇入声但注,一如上去。惟应用平声者注云,作平”。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在列举的范曲里,该用去声的地方,遇到了入声,就会注明这里用了入声字。这绝不是要求后人填辞也必须按照入声去填。另外,古今审定曲谱者,不明“过腔”,把同调作品,因字声、字数、句数不同而另立为别格、异格、变格等,是个极大的误会。实际上一只新曲流传始初只有一定格。后继者因喜欢而填上自己的词,可能与原创的曲辞字声并不完全一致,这时谱曲者或歌唱者为了追求与新辞,字声的完美结合,就会易乐腔以就字声,于是各种变格出现了。填的新辞越多,变格就越多。今人有为牡丹亭文字定律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曲乐,
1.北曲曲乐是七音阶大多节奏明快,风格为粗狂、豪放;
2.南曲曲乐只有五个音阶,大多节奏舒缓、风格委婉、细腻。
(三)曲唱
1,中国的曲唱是世界唱的艺术中独一无二的,曲唱的本质特征在字腔,绝不是仅指入声字,曲唱的字腔必须完全按照字声来唱,必须做到完美的结合,乐腔必须完全按照字声来定。曲唱的艺术的特征在于过腔。现在流行的简谱、五线谱根本无法表示中国曲唱的艺术特质,只有工尺谱,才能反映出曲唱的艺术特质。所以传统的昆曲艺人必须掌握工尺谱。南北曲的唱法除了入声字外大体相同。都是以昆曲化的口法来唱。南曲曲唱逢入必断,有个专业的名词即断腔。断腔的具体唱法有:
1.只按入声唱,出口即断。
2.先按入声唱,出口即断,然后立即按入代三声接着唱;按入代三声唱,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要根据乐腔的走向来确定平、上、去三声之一种。同一个入声字,在甲处唱平声,在乙处可能唱上声,而在丙处又可能唱去声。这就是南曲入代三声“代”的含义。断腔,绝不是“收”!在曲唱中,“收”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词,指的是“韵尾”行腔之末的“音位”。比如唱“线”字xian,韵尾是n, “收”是指行腔由x-i-an,必须把音收在a-n上!另外,南北之曲尚有其他区别,如伴奏乐器、板眼、衬字、宫调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此处略而不论。入声的唱法很复杂,入代三声,实际曲唱应为“入代六声”,因为南曲的平上去各有阴阳二声,而入声本身亦有阴阳。这些都说唱的技巧,与填辞关系不大。
总而言之,南北区最根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声、腔”,包括字声和乐腔上,而不是表现在文字上。任何一支曲子,只要不用方言,我们是无法从文字上辨别,哪个是南曲,哪个是北曲?曲,在明初已经完成了格律化进程,从明代中期又开始向非格律化转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常看到很多“不”合律的,或者那么多的异体、异格、南北之曲。古今习曲之填辞之人无不纠结在格律问题上,牡丹亭就是非格律化进程中的杰出代表作,传奇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实现非格律化,如新昆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