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老母亲流泪
文:梁颖诗 聂传安
于一些对文字敏感的人而言,无处不文章。
一班梁颖诗同学即使做着语文阅读题,也能进入文本之中,与文中人物同情同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批评。
她文章题目为《不要让老母亲流泪》。
我随手翻了翻语文习题卷,当突然看到“不该丢失的晚餐”几个字时,眼球一亮!(这是被吸引的感觉)
文中写到老人一到春节就十分开心,那张布满皱纹的大脸上洋溢着欣喜与期待,毕竟她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女了。可当她忙里忙外一番后,几声“叮铃铃”的电话铃响打断了她那份喜悦。“妈,我临时要出差,赶不回去吃饭了。”“妈,我要开会太忙了,你自己吃吧。”(极度的期待与无情的电话形成强烈对比)
那一刻,老人心心念念的团圆梦破碎了。我好像看到绽放的花儿突然凋落,明亮的天空也瞬间昏暗。除夕之夜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整个城市都灯火通明,热热闹闹,却有那么一间屋子,虽然挂着灯笼、贴着春联,孤独而昏暗。借着外面的一点微光才能看见坐在餐桌旁的老人那落寞的背影。(此情此景,让人心痛不已)
我的心莫名地痛了起来!那老人原本喜气洋洋的期待,热气腾腾的饭菜,就在那么一瞬间,因为几个电话,凉了,都凉了!夜里她披着一件旧棉衣坐在沙发上抚摸着很多年前拍的全家福,照片里一个个人儿脸上都挂着幸福笑容,但所有人的笑容都没有老人的笑容灿烂!(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团圆)
我仿佛透过窗户看到,老人正伸起她那双满是厚茧的手,擦了擦脸,一朵泪花在眼角滑落,仿佛在向黑夜诉说着她这一年的期待……(望眼欲穿而不得,唯有伤心留自己)
这一刻,我想起了家乡的奶奶……(文章突然一转,由文章到现实。但是,“我”的奶奶又是怎样的遭遇?留下许多疑问给读者)
就我们的习惯而言,过年时子女能回去与父母团聚的一般都不会错过,所以才有“春运”之说。
但也有个别极端现象,如本文中提到的出差(除夕出差也不一定就没有)、加班(除夕加班也不一定没有)。
但这些事情基本是可以预知的,于是完全可以将团圆饭提前,至少要提前告知母亲,而不是让母亲一个人久等。
特殊日子的等而不得会更让老母亲心酸。
颖诗读文时,能完全进入文中,仿佛看到一切,仿佛也感受到一些,并能跳出文章,想到远在家乡的奶奶,文章与现实融为一体,其实也暗示了她自己行动的方向。
不要让老人家流泪!
也不会让老人家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