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民居建筑
康巴西藏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康巴西藏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康巴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康巴名片”。康巴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建筑结构,而且建筑布局也呈多样性,平面及空间布局富有变化,层次感十分强烈。
由于甘孜州处于汉藏交界的过渡地带,在藏式建筑中,也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从而使康巴民居具有兼容的多样性。在建筑物的装饰和内部陈设中,则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康巴民居建筑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康巴民居的分类
从建筑结构来看,大致有石木、泥木、木、混合、纺织等5种类型。石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为木结构,外围护结构用天然石块和粘土作材料,砌筑而成。这种结构的建筑在甘孜州极为普遍,尤以丹巴、康定折多山以西、雅江、稻城等地最具有特色。
泥木结构的建筑,内框架与石木结构建筑基本相同,外围护结构是用天然粘土为材料,架以模板,夯筑而成。这种结构的建筑,以乡城、巴塘、甘孜等地较为常见,木结构建筑,是以半圆木迭架而成的箱形建筑体,藏语称为“崩康”,即建筑学上的井干式建筑。
其基本造型为: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横梁外,其余维护结构均系将圆木对剖,横向平置、圆弧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角交接处做成凹行榫,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的层高高度为止。半圆木上下之间作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这种建筑物的木壁厚实,可以达到保暖的目的,而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美感性强,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这种结构的建筑物,保暖性能极佳,同时具有较好的防震、抗震性能,外观也独具风格。
混合结构的建筑,通常是在石木结构的基础上,点缀适量“崩康”,或在泥木结构的建筑中,点缀适量的“崩康”。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龙等县的石砌高碉和新龙、乡城、巴塘等县的夯土高碉。
甘孜内高碉形成的历史十分久远,据调查,甘孜州境内的十八个县中绝大部分县内都有这种古代高碉的遗存。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龙等县的石砌高碉和新龙、乡城、巴塘等县的夯土高碉。目前,残留在丹巴、康定等县的完整高碉中,最高的高碉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绝佳的地步。它不仅是极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观,而且还是研究该区域内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标本”。
纺织物建筑,是以纺织品为帐幕,搭建而成的帐篷。其中用牦牛毛编织的粗毛织品作成的帐篷,藏语称之为“咱”,亦称“纳仓”,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理塘等地的牧区。另外还有一种用布料作成的帐篷,藏语称之为“顾”,一般为白色,是供临时性需要而制作的。
当节日来临之际,成百上千顶帐篷拔地而起,一座帐篷城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帐篷城内的帐篷千姿百态,俨然成了帐篷展览盛会。小帐篷可容纳三五人,中等的帐篷可容纳十余人,大帐篷可容纳十人乃至数百人。一般帐篷都为单层,在交角和裙部都镶以蓝色和黑色的边子,然后在帐面上缝制兰札、祥云等纹样。
至于豪华型的彩帐则分内外两层,外层的纹饰图案种类繁多,都是农区和寺庙建筑装饰中所惯用的彩绘纹样,如八吉祥、忍冬、奇俄、祥云、兰札、蝙蝠等纹样。纹样色彩十分鲜艳,多为藏族所喜爱的红、黄、兰、白、黑等色,这些纹样及色彩在帐篷白色面料的补托之下,显得格外斑烂绚丽。
内层一般为红、黄、兰色幕帐,在阳光的照射和外层白底色的衬映下,又使人深感高贵、典雅。据调查,制作一顶豪华帐篷,仅彩绘一项就需千余个工日;整顶帐篷的价值高达数万元。
康巴民居的内部结构
康巴人的住房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却能砌得光洁、严整。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壮观。一幢建筑内的房间大小、结构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内陆城市建造的多单元式的楼房;不过这儿的民居都带有一个大庭院,院门也修建得高大、结实。
从前康巴地区的诸族、部落之间多奔袭、争斗,民居内使用独木截成矩形的梯道上下往来。这种独木梯可以迅速撤除,以切断进入居室的通路,从而自卫防盗。现在的人家已经把独木梯改建为带扶手的台阶式楼梯,走动起来方便多了。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
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勾金描银的藏式柜、桌、门、窗……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康巴地区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楼、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地震而经久不塌,实在是一个奇迹!
鲜明的民族性的民俗特色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康巴民居强烈的感染力之所在。康巴农区的固定式建筑中,无论是哪种结构的建筑物,无论是门、窗、檐等主要外部装饰部位,还是内部的结构和陈设,都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风格。
古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