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难忘儿时十五灯/宋维运

早晨路过菜市场,忽然发现路边多了好多卖蜡烛灯的摊点。原来又到正月十五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新年的气氛如在昨天,不觉已过将近半个月了。

五颜六色的蜡烛灯煞是好看,金光闪闪的元宝灯,高大威猛的狮子灯,憨态可掬的狗狗灯,翠绿欲滴的荷叶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但我也只是象征性地买了一些小的普通的烛灯,等到十五夜在各个门口点点算了。世事的纷繁,日日的劳累已淡化了对节日的激情和重视,反而觉得像是在应付。我也奇怪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态,许是一岁年纪一岁心的原因吧!甚至开始怀念起儿时过十五的一些事情来。

正月十五是我们农村人的叫法,城里人和书面语是叫作“元宵节”的。记得小时候,过十五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做面灯和刻萝卜灯了。那时没有现在现成的蜡烛灯,更别提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亮如白昼、灿若仙境的各种灯会了。

那时的灯就是用粗面做好上锅蒸熟,或是用青萝卜和胡萝卜雕刻而成的。那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记得每到正月十五,吃过午饭,母亲就会用粗面和上一团面开始做面灯。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面灯,区别就是,谁是几月生日谁的灯就均匀地捏上几个小耳朵。我们小孩子大多都是围在面桌周围,跟母亲学做面灯。自己做的虽然歪歪扭扭,但也很喜欢,因为那是代表自己的灯啊!

母亲还会做一对看门的小狗灯,栩栩如生,很是可爱。做一个放在天井里敬天的三孔灯,这个灯要大,和茶碗口差不多,有三个油池。最有难度的是那一对龙灯,只见母亲把一块面先搓成条状,头部稍粗,尾部慢慢细下去。用剪刀在龙身上均匀地剪上刺状,酷似龙鳞。在龙头上插上两小段笤帚苗子做龙须,再按进两颗绿豆做龙眼,再用剪刀剪开笼嘴。最后盘在事先做好的一个面灯上,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灯就做好了。最后把所有的面灯插上灯芯,上锅蒸熟。

父亲也不闲着,在天井里扒出去年冬天埋着的青萝卜和胡萝卜。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或大或小、红的绿的萝卜灯。有方的,有圆的,圆灯的周围还刻了密密的锯齿形状,十分美观。

等到了天黑时分,锅里的面灯也蒸熟了,父亲的萝卜灯也插好了灯芯,倒满了柴油。母亲的面灯也倒满豆油,一一点亮。门口的小狗灯,看家护院;天井的三孔灯,风调雨顺;灶台的萝卜灯,合家欢乐;粮囤的盘龙灯,五谷丰登。整个院子里、屋里灯火通明,欢声笑语。

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母亲端着灶台的萝卜灯,分别给我们小孩子们从头照到脚,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些祝我们健健康康、茁壮成长的话。我们则是蹦蹦跳跳,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放起了喷着火花的滴滴金,整个村庄沉浸在温馨的灯光中……

往事如昨,童趣不再。如今我也是知天命之年,父母也已是发白如雪,身体远不如以前,更别说再去做面灯了。况且现在也没有人再去劳神费事,都是买上各种的蜡烛灯,在十五之夜延续着古老的送灯传统。

在老家,十五晚上除了家里到处点上灯,先祖的林地也是必须得去送灯的。这是对先祖的怀念和祝愿,在农村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往年父亲身子还硬朗,都不让在城里打拼的我们回去,他自己就去送了。如今他咳喘的厉害,是不容易再到处的走动了。

想到此,我默默地又买了一些蜡烛灯。十五这天我要回老家,陪二老过个团圆节,然后把十五灯的祝福送到每个角角落落。

作 者 简 介

宋维运,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1971年出生。微信名宋氏推拿,从事中医推拿正骨,业余爱好诗歌和散文。是莒县诗词学会会员,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曾在《土地的花冠》、《莒州文苑》、《莒州文学》、《诗人思归》、《行参菩提》、《黄河文艺》、《南国红豆诗刊》、《日照日报》、《黄海晨刊》、《当代散文》等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多首(篇)。






(0)

相关推荐

  • 【听睡前故事】丨灯孩儿(红红火火闹元宵)

    亲爱的宝贝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儿童故事集汇,我是你们的婷姐姐.今天我们要听的儿童故事是<灯孩儿>! 灯孩儿--元宵节的小精灵,点亮了灯,点亮了星星,点亮了盲孩儿的眼睛--盲孩儿复明了,灯 ...

  • 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时候,过完年最盼望的一个节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正月十四那天县城逢集,像年前的腊月二十四集一样,村里各家各户的男主人都会去赶集,买十五要用的各种烟花.小蜡烛灯,以及孩子们放的呲呲机,也有人管呲呲 ...

  • 甘溪灯会

     甘溪灯会 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板凳龙又称梅竹灯, 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集体所有制以前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这一元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故园之树/宋亚兰

    庭院里有一棵梨树,碗口粗的树干,贴着墙生长,树身比院墙还高出了些许.那是我刚记事起,我们家拓展庭院盖房时,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棵树. 父亲和村里的叔伯们拿着锯子在据院子里的那些果树.我哭闹着阻拦,他们对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中川岁月/宋亚兰

    我越来越想写一写那一段青葱岁月,我在中川中学的时光. 在中川中学教过我的老师断断续续有好几个,但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我的班主任鲍生清老师和体育老师祁布高. 鲍老师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课.他中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儿子十八岁了/杨小琪

    昨天上午,西安交大附中为高三的同学们举办"成人礼"仪式,儿子也是其中一员,我和妻子作为家长见证了这一美好时刻.仪式上,校长.教师代表和各班班主任都为同学们寄予了美好的人生祝愿,然后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与师相遇/宋亚兰

    "贾老师是当今文坛的伯乐",这句"行参菩提作者群"里一位作者对贾老师的赞扬话,立刻勾起我与贾老师相识的点点滴滴往事.多少个灰暗的日子,想起贾老师,我的心情一下子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儿时的年味/张丽斯

    时光荏苒,一晃又要过年了,街上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新年气息,我在忙碌置办着新年的东西, 看着市场上.超市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年货,感叹之余,不时勾起我对儿时过年的美好记忆,那些热闹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冬天的风景/宋亚兰

    冬天呈现出一片单调的色彩,灰色俨然成了冬的主色调. 我每天上班从这里经过.在我眼里,这条路上的一切都成了习以为常的景致.然而,每天我都要看它们一眼,置身其中,我并不是浑然不觉,熟视无睹.它们对我来说仿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家乡的凉面/宋亚兰

    凉面是家乡回.汉.土几个少数民族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由来已久. 名不副实,其实凉面不是凉的面条,吃的时候反而是热的. 其做法简单.和面的时候,要先在面粉里掺点碱面,面要和得硬.擀得薄,面条切得细细长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兽医的故事/宋彬

    家乡的兽医口碑很好,况且葬在老家小河对面的,站在小河边就可以看到他的坟地.还有就是昨晚梦里出现了他家的老宅子:矮矮的院墙.漆黑紧闭的大门-- 早上醒来努力回忆着关于兽医的关键词: 老槐树 小时候住在村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儿时的中秋节/李斌

    小时候就盼着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馋的是能吃上月饼,好打牙祭.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佳节之一,月圆之夜,秋收在即.大人们高兴,孩子们开心,成家或出嫁后的儿女会给老人买上二斤月饼表表孝心:大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请家堂/宋维运

    在我们莒北农村,过年规模最大最庄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请家堂了.从年除夕傍晚迎家堂开始,到大年初一傍晚送家堂为止.有老家堂和服家堂之分,老家堂是在一个大家族里,由族长或者有威望的牵头,每家每户凑些钱,置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