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决定出兵北伐,为了说服大家,他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前来攻打东兴的这一路魏军算是彻底失败了,虽说魏军一共分了三路人马来打吴国,可奔东兴来的这路是主力,另外两路都是给它打掩护的,所以另外两路魏军的统帅毋丘俭和王昶也不再坚持,他们分别烧掉自己的营寨,退兵回去了,因为走得比较匆忙,大火烧的不够干净,还给吴军留下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哎呀呀,对于吴军来说,这次真算的上是大获全胜了。当然了,虽然冲在最前面的是丁奉和他的部下,可从吴主孙亮那里来看,这大功还是要归给诸葛恪的。于是,诸葛恪被封为阳都侯,担任荆州和扬州两处的州牧,让他总管吴国内外军政事务,赏赐黄金一百斤,良马两百匹,等等。
您看看诸葛恪担任的这两个州牧,当时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时的吴国,核心地带就是扬州和荆州。诸葛亮最风光无限的时候,独揽蜀国大权,被封为益州牧,那会蜀国只有一个益州。现在诸葛恪同时担任荆州牧和扬州牧,基本上就是吴国的丞相了。
如果说之前诸葛恪做丹扬太守的时候,搞定丹扬偏远地区山民靠的是智慧,在东兴修大堤,建筑两座城池,又击退来犯的魏军,靠的是大智大勇外加小心谨慎,那么此时在吴国登峰造极的诸葛恪就开始膨胀了,他甚至觉得魏国就那么回事了。就在东兴大捷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53年的春天,诸葛恪放出风去,这次他要主动出击,北伐魏国。
诸葛恪很激动,可吴国的大臣们记性还是很好的,以前孙权在世的时候,几次出兵北伐,都是无功而返,他们都觉得,对于吴国来说,凭着长江天险和主场优势,防御魏国问题不大,可要想主动北伐,目前的吴国国力还不够,加上之前防范魏国的进攻,军队已经很疲惫了,于是纷纷上书进行劝阻。
诸葛恪这个人,向来是不听劝的,以前他地位没那么高,这个性格特点显露的不够明显,现在他位高权重了,这不听劝的特点就被放大了。大家反对北伐的建议,诸葛恪是一概不采纳,其中中散大夫蒋延因为比较坚持,结果被诸葛恪下令,从大殿架了出去。
虽然强势的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诸葛恪心里也明白,要是不把吴国这些大臣说服了,就算出兵打仗了,后方也会存在隐患,他干脆就写了一篇文章,来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比较长,我们这里简单摘录一部分。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很难有两个君王长期共存,作为帝王就应该在有生之年兼并天下,不应该把重任留给下一代。
从远的来看,战国的时候,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都以为自己可以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个个不思进取,结果秦国趁机崛起,终于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从近的来说,起初刘表占据荆州,手握十万雄兵,粮草充足,在曹操弱的时候不主动出击,等曹操灭了袁绍平定北方以后,率领数十万精兵南下,刘表的儿子只好乖乖的出城投降了。
以前吴国和越国打仗,越国处于下风头,伍子胥就劝吴王夫差,越国用十年生育人口,十年训练战士,二十年后吴国就会陷入危机。可夫差骄傲自大听不进去,反而诛杀了伍子胥,最终让伍子胥的预言妥妥的兑现了。
越国比吴国又小又弱,最终灭了吴国,当初秦国只不过占据函谷关以西的小小地盘,等势力壮大以后,还是吞并了山东六国。现在魏国占据了整个北方,那里出产战马,也出产人才,魏国的土地是当年秦国的好几倍,吴国和蜀国合起来也就是当年六国的一半大。
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能同魏国抗衡,是因为魏国早期的精兵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新出生的人口还没有长大,再加上他们内斗,司马懿杀死王凌之后,自己也死了,他儿子司马师还不够成熟,虽然执掌大权可还不能把人才充分任用起来。现在正是魏国最困难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北伐的最好时机,如果大家觉得吴国凭借长江天险,就可以世世代代的安稳下去,那就危险了,这也正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自古以来,打仗打的就是人,魏国现在人口生育数量很大,只是还没有长大,如果再过十年,他们的兵力会是现在的两倍,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士兵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算让伊尹、管仲来治理吴国,也不是魏国的对手了。
我诸葛恪不才,接受了如此大的重担,如果不趁着今天有利的时机为国家开疆扩土,等到我力有不逮,而敌人更加强大的时候再出手,那个时候就算我来自杀谢罪,又有什么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