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句话概括《伤寒论》六经辨证要诀,浓缩全书之精华,火速收藏!
《伤寒论》之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虽与《素问·热论》之六经名称相同,但实质有所差异,《热论》六经仅言热证,而本论六经则不但为辨证论治之法则,并且几乎具有《内经》所载全部主要内容。如陈修园云:“是书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内而脏腑,外而形身,以及邪气之生始,经输之会通,神机之出入,阴阳之变易,六气之循环,五运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济,寒热虚实,温清补泻,无不悉备。且疾病千端,治法万变,统于六经之中,即吾道‘一以贯之’之义……。”由此可见《伤寒论》六经,实乃以《热论》六经为基础而有进一步之阐发。其中理法方药俱备,已较《热论》六经更为完整而具体。故《伤寒论》之六经,诚为指道临床、掌握病变之重要纲领。
《伤寒论》六经分证,是以各种外感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之症状,结合人体之强弱、病邪之浅深,以及病势之进退、缓急等等,加以分析综合,以求得不易之演变规律,再归纳为各种证候类型,以作施治之准则。一般言之,凡病邪在表或在腑,即为三阳证(即太阳、阳明、少阳);病邪在里或在脏,即为三阴证(即太阴、少阴、厥阴),此乃仲景首创一切外感病辨证论治之规律。此一规律,便于医者临床运用,使在疾病变化复杂之情况下,收执简驭繁之功。
根椐各种症状,归纳为六经,而各经之病,又均具有其独特之主要证候群,即所谓六经提纲,在提纲中,又各有其特点,即附于提纲之病情。此种病情,并非疾病表现之一般情况,而是主要症状中尤为主要之症状,有已提在提纲中者,亦有未提在提纲中者,如: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两证亦为重要)。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少阴病以“脉沉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以上六经及病情,为《伤寒论》全书之纲领,深明此纲领之意义,始易掌握辨证论治之规律,学者诚能掌握此规律,再结合《金匮要略》一书,深入钻研,化而裁之,灵活运用,即可统治男妇老幼大多数疾病。清代徐灵胎谓:“上古圣人,以汤溶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乎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差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祖也。”可知仲景不仅总结东汉以前之治疗经验,使之成为完整之理论体系,并且在前人已有成就之基础上,而“神明变化”“融会贯通”和“随证加减”。宜乎自汉代迄今之医家,未有不式为龟鉴者。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伤寒论讲义》是吴佩衡先生遵照当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审中医教材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证体悟编著而成。本书从《伤寒论》398条中精选了263条最能反映仲景学术思想的条文进行逐条论述,完整涵盖了《伤寒论》的 112 首方剂,对其中难理解的 133 条条文加以评按,并补充了一些条文缺少的治法方药,从体例和内容可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和指导临床。
本书以1965年吴佩衡先生油印本《伤寒论讲义》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来,该书未再版。
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
概论包含:
1.《伤寒论》之源流及其书名之意义。
2.《伤寒》六经与《热论》六经。先生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以《素问·热论》六经为基础,但较其更为完善。
3.《伤寒论》六经分证及其作用。此处先生引郑钦安关于“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的论述,指出明确六经病情,把握纲领对于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及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4.六经与八纲之关系。指出临证以八纲和六经分证,极具指导意义。
5.六经与五行、六气之关系。强调六气及五行生克对理解六经的重要性。
6.六经与八法之关系,认为八法已囊括在六经治法之中。
7.传经与直中。
8.合病与并病。
各论分七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
吴佩衡先生在阐释条文提及和有证无方补用方剂中,提到最多的方剂为四逆汤、白通汤(含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辛附子汤,善用回阳救逆之法,具有明显的火神派特色。当然,先生临证注重六经八纲,标本兼顾,绝不是一味地扶阳。本书切合临床实际,是研习《伤寒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云南四大名医之首
讲解《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