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先生说写作
我看书都是通过引导进行的,读着一个作家的作品,看他的推荐,再去找另外一个作家的作品。
先前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他的一些文章里推荐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由是我开始读周作人先生的作品。
也许是年代关系,或者因为他的写作风格,周作人先生的作品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劲,一个是时代背景导致的,很多国外的文学内容跟我的认知出现了断层,另一个是他的引用、集注加解释的写作风格,我阅读的感觉非常差,看一句话要跳几行,我的思维好像连贯不起来。
我不敢否认周作人先生作品的水平,可读他的散文远远读不出编者说的那么好,也许是我们理解不了他的好。顺带说一句,民国时候的作品,大多是名气大于实力。
当然,周先生还是有很多文章让我们一读就懂的,如我学习到的一篇《关于写文章》,他说,关于写作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文章为主,一类是以对象为主。
第一类写文章的,虽然也有思想和感情,但是重点在文章本身上。第二类主要是就某一件事情发表目的。按照这个理解,两类文章自然两个写法,第一类是注重文章本身,第二类重点放在思想和情感触及处用力。
周先生不愧是文学大家,瞬间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了写作的本质。根据周先生的分类,也触发了我对于文章写作的一些思考,应用二分法,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文学科班与非科班的,在写作上,方法应该也是不同的,科班的会专注于文章本身,他们设计文章的结构,设计用典和修辞,精炼文法和语法等等,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抵算是这一类的;而非科班的人,因为系统的文学知识缺乏,相对的,他会在文章的思想性、传递的信息上下功夫,确保言之有物、读者受益。
少年人和年长者在写作上也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少年人因为阅历受限,他写文字会专注文章本身,确保文章华美;而年长者更多希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在文字里,让读者通过文字来阅读自己的思想。
在影响力和影响时效上,关注文章本身的,影响力在当下,且立即见效果。而后者的时效就不是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会越来越强。存世的作品通常都属于后者。现代作家中的王小波就是这个类型,在他没死之前,知道他的仅仅圈内不多的人,他去世不久,他的《黄金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相继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年轻的知识分子,要是说自己没有看过王小波,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交流文学。关于王小波的文学创作风格及他作品里体现出来的思想,越来越被行内人研究。
当然,最好的文章,还是作者既注重文章,又注重思想内涵的,这是大师的经典之作,一般人难以达到。
当代和现代作家是否有这样的大师我不知道,在我的概念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同时符合文章和对象都是一流的标准。当然,这仅仅是两篇散文,至于别的体裁,可能会有别的样式。如小说应该首推《红楼梦》,其他的就不好把握了。
在后人眼里,谁是当代的曹雪芹、欧阳修、范仲淹,这个答案只属于后人。由文章和对象的不同,我想到了写作与文学期刊,现在的文学期刊选中的文章,大多还是以文章本身取胜,至于文章的对象,好像考虑的不是很多。这也难怪,对象是需要时间检验的,报刊杂志的编辑眼睛都盯在当下,他们哪会想到将来文章的力量和影响。
写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业余时间写作的作家,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了。遵从自己的本心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也许在文章上我们逊色一点,只要能把握住对象,且对象是很多人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内容,你的文章一定不会辜负你如今投入的血汗。
跟着周作人先生,对写作多了一层了解,这就是阅读的妙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