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道刊误志(第一部分)

《十万卷楼丛书》本和《守山阁丛书》本互参校对

自东京至雄州,辽客往来所经郡县之道也(据十万本加)

宋王瓘撰

东京开封府(笔者加)

【东京开封府】禹贡兖豫二州之域(豫,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安舒也)。周邺、鄘、卫三国之地(商畿内陆。周分为三:北谓之邺;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诗邺曰在浚之下,鄘曰在浚之郊,卫曰瞻彼淇澳,三国同风)。后又属郑。战国时魏都焉(《史记》:魏惠王三十一年徙治大梁。《汉书》曰:魏一号梁)。秦隶三川郡,汉文帝十二年,封子武为梁王,都大梁(武即孝王,后徙治睢阳)。武帝元狩元年,置陈留郡(留属陈,故称陈留)。县十七:陈留、小黄(小黄在陈留县东北)、成安、宁陵、雍邱、酸枣、东昏、襄邑、外黄(魏都有内黄,故加外,县有黄沟,故名)、封邱、长罗、尉氏、鄢陵、长垣、平邱、济阳、浚仪。王莽以益岁以南付新平;雍邱以东付陈定;封邱以东付治亭;陈留以西付祈隧(陈留圉县,莽改曰益岁。新平故淮阳;陈定故梁都;治亭故东郡;祈隧故荥阳),陈留无复有郡矣[炳案:《守山阁》本为“那”,据《十万本》改为“郡”]。后汉陈留郡十七城:陈留、浚仪、尉氏、雍邱、襄邑、外黄、小黄、东昏、济阳、平邱、封邱、酸枣、长垣、己吾(《寰宇记》:己吾城在宁陵县东南)、考城、圉城、扶沟。三国时属魏,晋为陈留国,县十:小黄、浚仪、封丘、酸枣、济阳、长垣、雍邱、尉氏、襄邑、外黄。自汉至晋,并兖州刺史所部。东魏天平元年,置梁州,治大梁城,领郡三:阳夏、开封、陈留。阳夏郡治雍邱,县五:阳夏、雍邱、济阳、圉城、襄邑。开封郡治开封,县二:开封、尉氏。陈留郡治浚仪,县三:浚仪、封邱、小黄。北齐并开封郡入陈留郡。后周大象元年,改梁州为汴州,以城临汴水为名。隋开皇初,废阳夏、陈留二郡。大业初,又废汴州,分其地入荥阳、济阴、颍川、梁东等郡。唐武德四年,王世充平,于浚仪县置汴州总管府,领汴、洧、杞、陈四州(洧州,今尉氏,武德四年置。杞州今雍邱,隋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武德四年置,至正观元年并废。○元年以下原衍二年二字,据《新唐书·地理志》删)。汴州县五:浚仪、新里、开封、封邱、小黄(一作外黄),七年改为都督府,县五:浚仪、雍邱、陈留、中牟、尉氏。正观元年隶河南道。景云二年为中都督府。领宋、豫、曹、滑、许、陈、颍七州。寻罢,开元二十一年,置采访使,此为河南采访使治所(唐每道置采访使,如汉刺史之职,河南治汴州)。天宝初,改为陈留郡。县六:浚仪、开封、尉氏、封邱、雍邱(○原脱二字,据《新唐书·地理志》补)、陈留。乾元元年复为汴州。建中二年,置宣武军节度使,领汴、宋、颍、亳四州。梁开平元年为开封府(按《五代史》,建名东都)。县十五:开封、浚仪、陈留、雍邱、封邱、尉氏、酸枣、长垣、中牟、阳武、襄邑、戴邑(古戴国也,汉以为菑县,章帝恶其名,改曰考城)、扶沟、鄢陵、太康。后唐同光初,复为汴州宣武军,县十:浚仪、开封、封邱、陈留、雍邱、尉氏、阳武、长垣、扶沟、考城。晋天福三年,复为开封府。领县如梁制(按天福三年十月,汴州升为东京,置开封府)。皇朝建隆四年,领县十六,益东明[炳案:建隆四年,升东明镇为东明县]。咸平五年,置咸平县[炳案:咸平五年,升通许镇为咸平县]。大中祥符二年,改浚仪为祥符,厢八,坊一百二十。

【府境】(东西三百八十里,南北二百四十五里)。

【分壄】《周礼·保章氏:娵訾,卫也;寿星,郑也。《汉书·天文志》:房心豫州。《地理志》曰:魏地觜觽(音弋随切)。参之分壄,卫地营室东壁之分壄。《汉书》曰:梁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

【户口】户十六万七千一百九十四。口二十六万四千二百五十二(汉武帝,陈留郡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二十万九千五十。唐天宝初,陈留郡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

【唐贡绢】今酸枣中牟贡酸枣仁、麻黄(附)。【物产】张载七命曰:大梁之黍。《水经注》曰:国多池沼,地中出神剑,其民象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风俗】《河图曰: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端,其泉甘。又《陈留风俗传》曰(汉仪郎圈称撰《陈留风俗传》三卷):人多髦俊,通儒术,杂以游侠施与,有魏公子遗风,故其人难动以非,易感以义。

【城池】

旧城:周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二年筑(按《汴州记》,李勉重筑)。

南面三门:朱雀(梁曰高明,晋曰薰风,太平兴国四年改曰朱雀)、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建会灵观,置保康门)、崇明(周曰兴礼,太平兴国四年改崇明)。

东面二门:丽景(梁曰观化,晋曰仁和,太平兴国四年改曰丽景)、望春(梁曰建阳,晋曰迎春,周曰和政,太平兴国四年改曰望春)。

西面二门:宜秋(梁曰开明,晋曰金义,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宜秋)、闾阖(梁曰乾象,晋曰乾明,后更曰千秋,太平兴国四年改曰闾阖)。

北面三门:景龙(梁曰兴和,晋曰元化(元字避圣祖名),太平兴国四年改曰景龙)、安远(梁曰含耀,晋曰宁阳,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安远)、天波(旧曰大安,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天波)。

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显德三年筑。

南面五门:南薰(周曰景风)、宣化(周曰朱明)、安上(周曰畏景)已上并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普济(惠民河上水门,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广利(惠民河东水门,太平兴国四年赐名)。

东面五门:朝阳(周曰延春)、含辉(周曰夤宾,已上并太平兴国四年改)、上善(汴河南水门,事见开远门注)、通津(汴河东水门,太平兴国四年赐名,旧传尝号通津为广津,咸通为善利,大通为顺济,通天为宁德,盖避章献太后家讳,今悉还故名○案:原目五门,今阙其一,当是咸通,《玉海》百七十四作善利)。

西面五门:顺天(周曰迎秋)、开远(开远、上善二门,《旧经》云:太平兴国四年改额,而《国朝会要》皆不载)、金耀(周曰肃政,与顺天并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大通(汴河西水门)、咸丰(广济河上水门,已上并太平兴国四年赐名)。

北面四门:景阳门(周曰长景)、永泰(周曰庆景)、通天(周曰元德),已上并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安肃(太平兴国四年赐名)。

【厢】(左第一城东,左第二城西,右第一城南,右第二城北)

【坊】太平、义和、安业、广利、宝积、宣平、兴宁、观德、明德、嘉善、景宁、惠政、兴礼、信陵(汴有信陵亭,故名)、龙华、昭德、福善、延德、崇济、兴道、光德、宜春、乐游、延康、惠和、建初、太和、景明、甘泉、崇仁、保和、靖安、昭庆、嘉德、广福、兴国、宣化、新昌、常乐、光化、利仁、岳台、敦义、全顺、寿昌(坊有启圣院,太宗诞圣之地,故曰寿昌)、嘉平、溢德、永济、清和、显仁、春明、汴阳、崇善、宣阳、安仁、建隆、延秋、咸宁、惠宁、福昌、隆安、庆成、兴化、徽安、延禧、永丰、丰安、义康、顺成、善利、安远、宣义、景福、保义、顺政、崇节、崇义、普宁、奉化、归德、大宁、崇礼、广济、敦教(坊有国子监,故名)、建宁、普惠、永和、景平、昭化、敦化、武成(坊有武成王庙,故名)、景耀、永泰、建平、长庆、清化、光庆、永昌、敦信、永安、宁远(汴有夷门山,旧坊曰夷门,大中祥符改今名)、昌乐、永宁、永平、丰义、崇庆、安兴、延庆、瑞应、咸宜、安定、崇化、保安、泰宁、嘉庆、保宁、永顺、延福、昭善、安化。

晋吕豫为陈留太守,陈留为大郡,号称多士。琅邪王澄行经其界,豫遣吏迎之,澄问吏曰:“此郡人士为谁?”曰:“有蔡子尼、江应元”(蔡克、江统)。是时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问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曰:“然则何以但称此二人?”吏曰:“向谓君侯问人,不谓问位”,澄笑而止。到郡,以吏言谓豫曰:“旧名此郡有风俗,果然小吏亦知如此”。

【人物】魏段干木、公子无忌(信陵君,昭王时)、隐士侯嬴(朱亥)、张仪、秦尉缭、汉张耳、陈馀、唐崔颢、张士严(父亡庐墓,有虎狼依之)、汴女李(州里钦其孝,武后时,诏表门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