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木结构之--- 彰耀寺献殿
【彰耀寺献殿】
韩城司马迁祠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但是她本身的文物价值并不大。上世纪70年代末,从韩城所辖各地迁来了几座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增强了一些司马迁祠墓的文物价值,但却使这些被迁文物的价值大打折扣。不过,面对今天大量各类文物被破坏的现状看来,把这些“零散”的文物集中异地保护,也许能抵消一点异地迁建给文物本身带来的破坏罢。我们赶往司马迁祠墓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早期“拆迁户”的现今状况。其中,彰耀寺献殿就是这些早期“拆迁户”之一。
【彰耀寺献殿】
彰耀寺献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基本方形;建在高约30厘米的砖砌基座上;单檐歇山顶,与法王庙正殿、玉皇后土庙正殿一样,只用檐椽而不加飞椽,使得翼角翘起浑厚,竟类似于天台庵大殿,做到了形象上的“如鸟斯革”,外观非常优美。周檐下枓栱均为四铺作,只前后明间各补一朵,使檐下铺作疏朗清利;因殿内加设顶棚,梁架无法看到,只能看看檐外铺作:
檐柱头均有卷杀,侧角生起均不明显;阑额不出头;普柏枋在角柱上绞头,普柏枋较之本地其他同代木结构,显得高厚;两侧山面柱头无枊、前后明间补间均为假枊、前檐平柱头是真枊、转角铺作设置角枊,由枊上装角神;泥道栱和华栱为足材、令栱使用单材。这些构制虽属寻常,但是后檐柱头出乎意料地使用插枊,这也是我第一次所见的元代插枊。
插枊,《营造法式》里也叫做“挣枊”“矮枊”,只有枊嘴而无枊身枊尾,从构造性质上讲,也是假枊的一种。我最早见到插枊是在芮城城隍庙正殿上,尽管那个插枊看上去在后代维修过,但是其形制属于宋代,而彰耀寺献殿的这两只插枊却是元代的。而插枊的使用并不普遍,所以这一眼也算此行中值得一提的收获吧。
转角铺作之由枊上有瓜棱型讹角平盘枓,上蹲角神顶托大角梁。呵呵,看上去角神有点太卡通了,很滑稽。联系到转角列栱与柱头令栱的较大差异猜测,当为明代(或清代)修缮所遗。
【回眸】
彰耀寺献殿,原位于韩城市西门内路北,与韩城县衙毗邻,可能当初就是因为她妨碍“建设”,所以把她迁建到了司马迁祠墓区域内。当然,不管怎么说,总比干脆拆除强多了,关于彰耀寺原址我们没有去查看,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这座古建筑的“历史”而是她的现状。彰耀寺献殿如今被作为“司马迁陈列馆”的馆舍,与其他几座迁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一起被安置在司马迁祠墓的外围。现在虽然还挂着“司马迁生平展”的牌子,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旅游纪念品商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