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求伉俪

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亦即对他人多一些同情和怜悯。对居于高位者来说,有无恻隐之心,同时关乎太多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秩序。
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邻居)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似乎后宫之美女越多,便越可以证明其男性魅力,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统治力,所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三千,也就成了帝王之人的标准配置。然而,你一个男人,真能满足得了那么多异性之人从生理到心理到感情等朱多方面的需要吗?不能,甚至于如“蜻蜓点水”那样也不能,对于那些女性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诗堪称惊心动魄:“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这是说被禁闭在皇宫中的皇帝的女人里,有人居然一辈子可能都没见过秦始皇一眼——须知,秦朝之时的人均寿命,不过36岁!
所以,一个男人占有这许多女性,不仅霸道而且残忍。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与前代皇帝不同的做法:打开宫门,任凭她们选择配偶,重新开始属于她们自己的生活。
唐太宗的做法值得我们为之点赞。这是因为我们从一个男人对于女性之人的态度,是可以大略看出他对“人”的态度的。或者说,爱怜与同情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感情,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是不是怀有恻隐或者说仁爱之心。而一个人如果对这世界怀有恻隐之心,那么,必然地,他在对待关乎人的生活、生命、尊严、人格等问题的时候,就可能表现出认真与负责。假如此人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引领国家走向繁荣与昌盛。否则,必将会让民怨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到达临界点,最终引发国家灾难——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这样的朝代与皇帝是不是多了去了?
有人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其结论是,殉葬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即帝王之人“驾崩”之后,其嫔妃、大臣等大活人为其陪葬。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都存在,几乎涉及到所有王朝,只有汉、唐、宋三个王朝例外,其中就包括唐朝。而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其中之一,是不是与唐太宗怀有恻隐之心,对于“人”的同情更多一些有关?顺便说一句,唐太宗采取的是陪葬制度,即在生前,他就号召亲属、功臣、将相死后葬于皇陵——昭陵。因此,在昭陵陪伴他的此类人员近一百六十位。
所以,唐太宗的“任求伉俪”,是不是足够仁恻与明智,很是难能可贵?
(0)

相关推荐

  • 明成祖为何2次血洗后宫,屠杀三千多名宫女?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并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朱棣,而是传给了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但是好景不长,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将朱允炆赶下台,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 ...

  • 皇帝死了,他三宫六院的嫔妃们怎么办?

    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宫女在深宫中,宫闱政治未必会找上你,她们中的大部分终极目的都是用尽方法获得皇上宠幸,令自己能够在宫中安身立命,不过,当皇帝一死,后宫佳丽的命运是如何?要给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