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部轻喜剧:《第十二夜》导读

上周我们进行了《第十二夜》共读。群主为清心,共读邀请链接如下:

欢迎加入《第十二夜》共读群

请欣赏清心的《第十二夜》导读:

第十二夜导读

《第十二夜》一般推断创作于1601年左右,处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重大转折时期:从整个大的方面来看,是要过渡到伟大悲剧(Great tragedies)的时期;从喜剧来看,是要过渡到黑暗喜剧时期(dark comedies)。可能是他最后一部浪漫喜剧,所以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承上,莎士比亚把他所有擅长的喜剧技巧都倾注到了这部喜剧中,如女扮男装、如双胞胎认错人、如设计捉弄一个自命不凡之徒、如一厢情愿的爱情、如立下重誓而转头就违背等等。启下,莎士比亚对于社会动荡的忧虑、来自家庭的忧伤,开始体现在这部喜剧的基调中。接下来一周的时间,我们可以一起来品读这部莎士比亚喜剧的集大成作品,感受莎士比亚伟大的喜剧艺术。

莎士比亚的喜剧一般会倾向于有两个地方,然后随着喜剧情节的推进,不断在两个地方切换,如《仲夏夜之梦》里面的宫廷与森林,《皆大欢喜》里面的宫廷与森林,《亨利四世上篇》里面的宫廷与酒馆等等。

这部喜剧比较独特,只有一个地方,Illyria,而且这部剧开篇就是音乐,后面也是弥漫着音乐。有评论说,这部喜剧可能是莎翁最lyrical的一部。正如Illyria这个地名里面就包含了lyric这个单词。而女主的名字也叫Viola(紫罗兰,中提琴)。而且,名如其人,Viola在1.2中说自己非常擅长音乐(It may be worth thy pains, for I can sing and speak to him in many sorts of music that will allow me very worth his service.)

这部喜剧又被称为莎翁喜剧创作生涯的最高潮(culmination),也是集大成之作(recapitulation)。据我看来,这种说法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喜剧中,莎士比亚把之前喜剧中成功的元素,都倾倒进来了。比如1.1里面的Olivia有丧父兄之痛后,立下重誓,七年之内每日以泪洗面,不近男性(abjure the sight and company of man)。对Orsino也一直奉行这一誓言。但是一见到Cesario,马上就把这个抛在脑后了。这种comic device,在《爱的徒劳》中用得最妙。比如1.2中,Viola的女扮男装,这是莎翁最喜爱的桥段之一,散见于多部喜剧之中,《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等。还有双胞胎认错人的情节,最见于《错误的喜剧》。其他还有很多,后面见到再说。

第一幕中,莎士比亚语言的切换(language shift between verse and prose)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1.1中用的是verse,1.2中是verse,1.3中是prose,1.4中是verse,1.5中前面是prose,后面是verse。莎翁有点看人下菜碟的意思。Duke、Olivia、Viola之类的说话,用的多是verse;Sir Toby/Maria/Feste之类的说话,用的多是prose。这也是莎翁措辞的一贯风格。偶有例外。

《第十二夜》是莎翁唯一一部有两个名字的戏剧,据一种解释说是为了嘲弄Ben Jonson的一部写自恋的喜剧《自恋之泉,或辛西娅的狂欢》。所以,这部戏剧里,也会涉及到自恋情结(Narcissus),比如Orsino对Olivia的爱情,就有很强的自恋倾向。他所沉浸的是那种自以为恋爱的感觉,并非Olivia本人,因为剧中给人的感觉好像他并没怎么见过Olivia似的。1.4中他吩咐Cesario去代他求爱,吩咐手下都跟着去,说了一句:“All, if you will, for I myself am best when least in company.”“你们干脆都走吧。我一个人反而最快活。” 后面的Malvolio好像也有很强的自恋倾向,1.5中Olivia说他You are sick of self-love。

这部喜剧中,不仅反复提到瘟疫(pestilence,plague),还将爱情比作瘟疫。1.1中Duke Orsino提到瘟疫,when mine eye did see Olivia first, methought she purged the air of pestilence. 到1.5中,见到Viola之后,Olivia又提到瘟疫:even so quickly may one catch the plague? 将自己对Viola的一见钟情,比作是染上了瘟疫。在莎士比亚的时代,瘟疫是经常要发生的,剧院也经常因此关门。而且,一旦染上,就会有不治的危险。这与爱情本身的致命性恰可匹敌。

1.5中,Viola对Olivia的一番话,Lady, you’re the cruelest she alive if you will lead these graces to the grave and leave the world no copy. 特别让人想起莎翁十四行诗前十七首的主题。

Olivia对Viola一见钟情。待他走后,让Malvolio把自己的戒指拿去送给Viola。还谎称说是Viola落下的,是叫他拿去还给他。这种希望把情义传到对方那里,同时又不希望传情之人知道的手段,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小红与贾芸互换手帕的情节。小红手帕丢了,被贾芸捡去。贾芸找到坠儿,把自己的手帕子拿了一块给她,告诉她就是捡到的那块,叫她送给小红。小红见了,马上接着,说就是自己的。坠儿又说贾芸要谢礼。小红就把自己的一只手帕子给坠儿,叫她递给贾芸作为谢礼。这样,二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定情信物的传递,而传递人坠儿很可能并不知实情。只是Olivia的戒指后来遭遇如何,Viola是否能够领情,还有待进一步阅读。

//
《第十二夜》第二幕导读
//

Antonio对于Sebastian的情感,让人想起《威尼斯商人》中的Antonio对Bassarniio的情感。Antonio说他对Sebastian的感情时用的是Adore这个词。而这个词,在2.3中又被用过两次。Sir Toby 说Maria:“She SIR TOBY She's a beagle, true bred, and one that adores me.”结局处,好像这俩就成了一对。SIR ANDREW也说“I was adored once, too”。可见,这个词在莎翁笔下是分量很重的。难怪,这两个Antonio历来都被作为同性恋的“嫌犯”被讨论。不知大家怎么看这两人之间的友谊?

Hamlet里面,说到他母亲,用到frailty这个单词:“Frailty,thy name is woman.”在2.2中,Viola接过Olivia送来的戒指,揣摩出她的用意。就发出类似的感慨:

How easy is it for the proper-false

In women's waxen hearts to set their forms!

Alas, our frailty is the cause, not we,

For such as we are made of, such we be.”

Hamlet指责他母亲时,与女人把持不住、随便改嫁有关。这儿,Viola的感慨也与女人心志不坚、容易被男性俘获有关。可以互相参照。

第一幕的导读中,我们谈到《第十二夜》为莎翁喜剧的集大成作品,倾注了他最擅长的各种喜剧技巧。他最出名的喜剧人物Falstaff的塑造,不论是在《亨利四世上篇》里面,还是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面,最主要的手段都是设计捉弄一个自命不凡之人。这个手段,自然在这部戏里面也没有落下,而且十分精彩。就是Maria带着Sir Toby几人,设计捉弄自命清高的清教徒Malvolio。甚至在莎翁去世后到清教革命中,剧院被清教徒关闭这段期间,这个桥段称为这部戏的主要卖点。副标题What You Will的意思是说,如果读者觉得Twelfth Night这个标题不妥,大可随自己喜好重新给起一个新的名字。清教革命中被砍头的查理一世,在他的第二对开本(1632)目录中这部喜剧的标题边上,专门标注了Malvolio的名字,很可能是他觉得这部剧应该改为这个名字。我能体会到整件事情的搞笑在于Malvolio果真一般正经地照着信上所写的去做,但是不太能明白,yellow stockings,cross-gartered这些装束怎么就能有搞笑的效果?这一点在电视剧《新贵》中也被用到,Green为了捉弄莎士比亚,叫他穿成这样去参加南安普敦公爵的舞会。后来Marlow也穿成这样,陪着莎士比亚一块去,Green的捉弄本意才未得逞。

莎士比亚或许与清教徒也是有点仇恨的。在《莎翁情史》里面也有几个镜头是拍牧师阻止群众进剧院看戏的。就像Sir Toby指责Malvolio的话,“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在清教徒的世界观里,剧院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是教坏人的地方。所以莎翁在这里要专门把清教徒拿出来进行一番调侃。这可能也反应出,莎士比亚本人的信仰取向。起码他不是清教徒。从一般评论看来,他很可能是随着父亲信仰天主教。这个也很值得我们探讨。

男人的爱情与女人的爱情,到底哪个更持久坚贞,哪个更刻骨铭心?这场戏中Orsino与Viola有非常集中深入的探讨。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读者来探讨的一个问题。

Orsino的一段自白,似有沉浸其中而忘我的境界,又似有为了爱情而爱情的味道。他好像很享受沉浸于自以为伟大的爱情之中,并不在乎对方回应与否。(There is no woman's sides Can bide the beating of so strong a passion…)。这段话,与他前面总结男人爱情更善变(giddy and unfirm),不如女人爱情持久坚贞,似有点自相矛盾。

这段话,还让我们想起Hamlet跳进Ophelia坟墓中,与Laertes的一段对话。也让我们想起Heathcliff表达对Catherine爱情深度的一段话。Orsino、Hamlet、Heathcliff在自恋方面,似乎也有某些相似处。

Orsino说女人之美如花般易逝(For women are as roses, whose fair flower,

Being once displayed, doth fall that very hour. ),并以此劝Viola一定要找比自己年轻的女孩子。似乎也很符合今天中国人的婚姻观。也很值得探讨。

这部喜剧可能是莎士比亚阶级意识(class-conscious)最强的一部。Olivia的家仆甚至都分出了等级。而主仆之间的关系尤其贯穿全剧。如Cesario与Orsino最后主仆关系的颠倒;Sir Toby与Maria之间婚姻的成就、Malvolio做梦从Steward变为Count Malvolio等。对于Sir Toby最后娶Maria,在2.5中已经有很多暗示。Malvolio一出场,就说Maria曾经对他如何示好之类的话,最先(吃醋)生气的就是Sir Toby。捉弄Malvolio成功之后,Sir Toby 说可以为此娶Maria。等等。读时可以稍加注意。

以前读到Malvolio只是旁观态度,觉得自命不凡之徒应得如此下场。这次读了,感觉他的某些心里,几乎是人类共有的。除了好笑,也觉得可悲起来。他做惯了下人,平时也显得谨慎而守本分,但是其实内心是有怨气的,是有不情愿的。可能,没事的时候也会做做白日梦,哪天可以一步登天,不再受人摆布,而是可以做一个颐指气使的大人物。这就像一个穷人,平时穷惯了,好像已经任命而守本分,但是其实心里常常放不下的,是一夜暴富的梦。近些年,身边无数的例子,为了高利息,把一生积蓄投注到非法融资机构,最后血本无归的。不正是这种心里的一种体现吗?

Malvolio被揪出来作为捉弄的对象,主要的可能并不是因为他是清教徒,而是因为他的自命不凡、不合群。当然,清教徒可能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太好。所以,在文艺复兴的欧洲待不下去,跑到新大陆去。他们在新大陆,因为排斥文艺娱乐,在新大陆待的头两百年内,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学。到艾默生出来发表美国学者独立宣言之后,才渐渐呈现独立之势。不过,那已经是新大陆独立五六十年之后了。如果看霍桑的作品,他们在新大陆似乎也并不好过到哪去,并没有他们所标榜的那么清高而一尘不染。从行业角度来看,莎士比亚是写戏剧的,与清教徒可能天生就是死对头吧。后来清教徒革命期间,不是就把伦敦所有的剧院都给关掉了吗(1642年)?Malvolio退场前最后一句话:我要报复你们所有人!(I'll be revenged on the whole pack of you! )。成了历史现实中的谶语。伦敦剧院被关门近二十年,王朝复辟之后才重新开业。

//
《第十二夜》第三幕导读
//

收到Olivia送的戒指,Viola已经猜到Olivia的心意。这次又来。又收到了她的当面的表白。“Love sought is good, but given unsought is better.”不知道为啥,读Olivia的这段诉肺腑之言,让我想起了《傲慢与偏见》中,Darcy第一次向Elizabeth表白的话。

Olivia:Cesario, by the roses of the spring,By maidhood, honour, truth, and everything, I love thee so that, maugre all thy pride,Nor wit nor reason can my passion hide.

Darcy:In vain have I struggled. It will not do. My feelings will not be repressed. You must allow me to tell you how ardently I admire and love you.

最后一句说:“求来的爱情固然好,唾手可得的爱情更好”(love sought is good, but given unsought is better.)这句话真是非常的先进震撼!我想,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下,女生倒追送货上门的情况还是不多的,或者说还是不太被推荐的。一般,我们会相信男人是征服性动物,其很大的满足心来自于对女性的征服。而女性一旦被征服,就像Orsino之前说的,“女人之美如花般易逝,一旦绽放,马上就会凋零。”(For women are as roses, whose fair flower, Being once displayed, doth fall that very hour. )其实并不是女人真的马上就凋零,而是男人一旦得到这个女人,征服欲就被满足以后,就很快会失去对这个女人的那种疯狂爱慕。甚至可能很快将目标转移到下一个女性身上,寻求新的征服欲的满足。所以,这个地方Olivia的这句话,虽然为女性送货上门提供理由,还是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讨论,这样做,对于女生来说,到底合不合适?

3.2中Maria跟Sir Toby的一段对话,能看出来穿成Malvolio的样子,穿上黄袜子,好像还和信仰有关系。可见,这样的穿着在当时是很不成体统的。Yond gull Malvolio is turned heathen, a very renegado; for there is no Christian that means to be saved by believing rightly can ever believe such impossible passages of grossness. He's in yellow stockings.

3.3中,Sebastian到一个地方,马上就要去欣赏这地方的relics of the town, the memorials and the things of fame that do renown the city. 在欧洲,倒是有一种游学的传统,就是大学毕业后,到处游荡几年,然后再想着谋生的事。不知这个地方Sebastian是不是出于这种传统才一到一个地方,就马上想着要去观赏这个地方的名胜古迹?不过,据我的经验,到了一个地方,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首先是看这个地方的大学,其次是博物馆,其次是名胜古迹。这些也有可能是人的本能诉求?

3.4中,他们都认定Malvolio是被邪灵附体了才如此疯癫。这种是典型的基督教思维。看《新约》福音书里面,就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被鬼附的,往往言谈举止就不再是他自己的样子,而是在他身体里面的鬼在操纵着他的思想和灵魂。他们就找耶稣,耶稣帮他们把鬼赶出去。因为耶稣在灵界是有权柄的。这种事情不仅在新约时代,就是在当下,好像也会经常发生。

3.4这一场戏里面,有两个专门搞笑的场景。一个是“被鬼附的” Malvolio在Olivia面前疯癫的场景,一个是他们挑拨Sir Andrew 单挑与Cesario,之后又在两边搞鬼,让他们互相畏惧的场景。都是莎士比亚很拿手的搞笑桥段。从Malvolio的表现能看出来,当人陷入某种幻想里面的时候,他会带着这种幻想的眼睛,观察解读周围一切的现象。就连Olivia非常简单的一句吩咐,“let this fellow be looked to”,他都能解释出他所要解释的意思来。可见,人被洗脑之后可能多么的失态,多么的脱离他自己的本来面目。

欧洲人似乎有Malvolio这么一股子傻劲。这股子傻劲在莎翁笔下经常被拿来嘲弄。到了后来的作家,Pope、Dryden、Dickens、Waugh之类,他们似乎也比较偏爱这种傻劲,只是他们常常会拿来进行讽刺。相较来说,莎翁似乎还是要更加愉快阳光一些。中国人似乎自我意识更强一些,不太容易落入这种陷阱。

第四幕导读

4.1是集中将Sebastian错认为Cesario的一幕戏,不仅Sir Toby、Feste这些闲人认错,就连Olivia都能认错。这个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不过,认错人这种comical device,是莎士比亚从Plautus学来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特别钟爱的一种搞笑手段,在《错误的喜剧》《皆大欢喜》等喜剧中都曾使用过。而且使用的时候经常是和双胞胎的手段一块使用的。

重要的是大家可以观察Sebastian在被不同的人认错时的反应。当被Sir Andrew一拨人认错被打时,他是气愤的,觉得整个世界的人都疯了。可是当被Olivia认错时,他不是觉得Olivia疯了,而是非常高兴得接受被认错的现实,屁颠屁颠地就按照她的吩咐来做,一点都不怀疑。当命运带我们不公时,我们会停下来思考,思考自己,也思考这个世界;思考的结果往往是一肚子抱怨,甚至产生愤世嫉俗的想法,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时我们也会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希望快点醒来,醒来的时候后梦就可以过去。当命运厚待我们时,我们往往是迷失的,迷失在一种来不及思考就沉浸其中的快乐里。Sebastian也一再追问自己是否在梦中,甚至希望这美梦永远不要醒。我们常说一切都是自己挣来的,有几分努力,就有几分收获。可是,据我三十多年的观察和不断总结,很多时候并不是如此。人生里有那么多的飞来横祸;又有那么多的意外惊喜。

4.2中,Feste假扮成牧师去帮Malvolio赶鬼。Malvolio虽然已经被关在牢里一段时间,但是依然活在美梦中。牧师就假装听不懂他的话,只是一味给他赶鬼。明显能感觉到两人不是在一个频道。这种赶鬼的事情,我身边的人也经历过。一个中年女性,前夫已死,改嫁他人。晚上下班回来。骑着自行车。就被邪灵附体了。回来就不能吃,不能睡。整天整夜在痛苦哭嚎中。喝口水都要吐出来。如此一周下去,以为必死了。找了两个巫婆。都说是死去的前夫来要钱使。叫烧纸过去。烧了,依然不见好转。后来找到教会,牧师帮忙祷告赶鬼。当晚能入睡。第二日早晨可以进食。渐渐好转如常。听来如神话聊斋故事,可就是我身边亲人经历。不知各位如何看待。

4.3中,Sebastian如在梦中,在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成了别人的新郎。简直是聊斋里面的情节。更像是入了一场春梦。(依个人经验来看,春梦怕也不能这样美。)

《第十二夜》第五幕导读

这一幕中,对Antonio与Sebastian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Antonio在Orsino面前把Viola当作Sebastian责怪时,说到他俩的关系时,说他俩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日夜黏在一起,一分钟都不曾分开过(for three months before No int'rim, not a minute's vacancy,Both day and night did we keep company. )这中描述确实比较容易让人想到热恋中的情侣。后来Sebastian上场,刚见到Antonio时说的话也与此十分相近:自从与君一别,我日夜熬煎(Antonio! O my dear Antonio,How have the hours racked and tortured me, Since I have lost thee! )

表里如一的对话,在前面Viola与船长之间出现过。这一幕中,Orsino终于撕下他爱情的面纱,由爱生恨,用了多种词汇来描述不领情的Olivia,(ingreate and unauspicious; a raven’s heart within a dove)说她虽然有鸽子般美丽洁白的外表,却藏着一颗乌鸦般的黑心。从这个地方,或许也能证实Orsino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更像是自我陶醉在一种爱情的幻想里面,或者像许多评论所言,是一种自私的Narcissus式的自恋,而Viola就像Echo,整天跟着他,虽然有满腔的爱情,终不能吐一字。

这幕中又见到let这个单词作hinder的用法,之前在Hamlet中也见到过。

Antonio说双胞胎就像劈开成两半的苹果,这个比喻出自柏拉图。柏拉图里面所描述人类早期人为两人之合体,有三种,男男组合,男女组合,女女组合。后来被宙斯劈开。人因此不完整。孤零零来到这个世界,只为寻找另一半。若劈开前为同性组合,则此生为同性恋。若劈开前为异性组合,则此生为异性恋。这三种组合,在这部喜剧中都有写到。

而这个双胞胎的组合,倒更像是柏拉图笔下的异性组合。莎翁奉子成婚,婚后六个月生下长女Sussana。二胎为龙凤胎Hamnet与Judith。1596年,独子Hamnet夭折,刚刚11岁。1601年莎士比亚父亲去世。这两重家庭打击,加上伊丽莎白女王奄奄一息,国家危机重重。故而莎翁戏剧由喜转悲,开始进入伟大悲剧阴暗喜剧时代。而此剧结尾处说“our play is done”,不仅说此剧已完,更有与早期浪漫喜剧道别之意。《第十二夜》为最后一部浪漫喜剧,其中悲伤情绪已经隐约可见。

1601年,1月6日,也就是节日“第十二夜”时,意大利公爵Orsino来访伊丽莎白。故有说法此剧中之Orsino即为彼之意大利公爵Orsino,而此剧中之Olivia即为Queen Elizabeth. 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因罗马天主教教皇敌对之故,对天主教徒有些迫害;对清教徒也不是很友好。故而,对Malvolio之捉弄,或可反映出当时英国人对清教徒之普遍态度,他们觉得女王对他们不起(Madam, You have done me wrong. Notorious wrong.)。而Malvolio最后扬言要报复捉弄他之所有人,或许正是反映了当时英国清教徒之普遍心态。后来清教革命时期,清教徒一旦得势,不仅关掉了所有剧院,而且将国王杀头。或许正呼应了此处Malvolio之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