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孙虹在访谈中表示:“清影工作室做纪录片已经有近20年时间了,回顾清影每一部作品,其实都在关注时代洪流下那些最微小、最普通的小人物,这也是清影一以贯之的精神,我们相信那些没有光鲜标签的人物,也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并代表了时代的大多数。”《大学》的主人公们是平凡的,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每个普通人一样体味酸甜苦辣。就拿宋云天面临的困境来说,是选择旁人眼中的好工作,还是听从理想的呼唤?对于千千万万初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这是一道永恒的谜题。在校时的宋云天他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理想的光辉照耀道路,令人神往。主人公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困难”的道路,他们离开舒适区,力图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四位主角只是缩影,他们身后还有许许多多奋斗者,共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影片的片尾字幕列出了庞大的出镜名单,一些人名被打上方框,表明他们在公映时已经逝世。被方框圈住的,大多是躬耕一生的学界泰斗。但其中有个特殊的名字,属于一位扎根基层的村干部,她是宋云天的祖母。镜头记录下一段宝贵的画面。祖母做了多年村支书,深知此中艰辛。她得知孙子的志向后,用质朴的话语描绘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祖母的目光满是殷切爱意与担忧。家人推杯换盏时,她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那一帧影像的温情,于无声处越过生死的桎梏,历经时间冲刷而熠熠发光。源源不断地予以后辈勉励。真实即力量,是鲜活的人物赋予了这部电影生命。人物后的时代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备受观众喜爱。生动的人物、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它再度提醒我们:与时代脉搏相呼应的故事,才能真正传递时代精神,打动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同各色的宝珠,被爱国主义情怀的线索串起,铸就多彩的民族复兴史。《大学》的故事属于当代。基层选调、学者回国,这一切正在此时此刻的中国发生。学者蔡峥带着家人义无反顾地回国,为了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而四处奔走。他的眸子里映出浩瀚星空,足下是厚重的土地。毕业生宋云天选择成为一名村官,用双脚丈量希望的田野。对他来说,自身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密不可分。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是为了践行家国梦。工作中的宋云天在媒体场映后交流环节,蔡峥老师登台,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影片中的人物出现在眼前,仿佛刚刚从银幕上走下来。对谈中,蔡峥介绍了清华大学天文系的发展现状,并表示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稳步推进中。最近的首映礼上,他还对观众说:“我想给大家一个七八年的约定,到时候用我们中国自己的望远镜,带着大家看看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边缘。”首映礼现场的蔡峥大国学者有大国之志,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远征。不需要杜撰或渲染,真实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纪录电影的曼妙之处莫过于此。我们身处的世界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大学”的意义渐渐模糊,有时是教育焦虑的载体,有时被一纸学历所遮蔽。此时此地,《大学》的故事如同一次回溯,它试图用真实的人与事,重新唤起青年的方向感、使命感和力量感,归还教育的本质。影片的英文译名是“The Great Learning”,而非“University”之类更实在的字眼。主创团队在对谈中表示,“The Great Learning”取自四书五经中《大学》的译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大学精神的探索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仅局限于一座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雕像电影监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这是一部清华题材的纪录电影,但又远不只是与清华有关的电影,正如其名《大学》,它是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也是大学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在回顾拍摄初衷时,导演孙虹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带领大家回到理想青葱的大学时光,找回那个勇往直前、不顾一切的自己。”这是创作团队的情怀,也是《大学》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娱乐至死的年代,即便一切崇高的叙事正被消解,我们依然愿意相信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