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护城河上那些桥」4.东护城河
4.东护城河
护城河
东护城河,明显没有紧挨着东城墙。什么原因呢?
梁翔南先生的《保定市城区桥梁建设史料》记载:
1951年,护城河自原东门石桥以下,改道东南流。
原有河道废弃,其地逐年改造,移作他用。
河上之桥亦失去其功能,而妥藏于地下,不复现矣。
曾经的护城河流向,只能从老地图里参考一下了。「光绪六年保定府」直隶省城街道全图
直隶省城街道全图 1880年
红阳桥(东门石桥)
据《清苑县志》载,东门石桥,在东门外,该桥始肇何时,已无考。
年久倾圮,寿官张中强募缘修建。因寿官张中强为哪朝代人氏,无从考证,建桥时间亦不好判断。此桥坚固完好,至1985年仍继续使用,跨护城河为一空拱式桥,单孔,东西长长11米,宽5.7米,高4米,跨径5.3米,两侧还有不太整齐的石栏板,是出东大街往东走的经过桥梁。
红阳桥系1986年在旧城东门外原石桥桥址处重建之桥,以其内连东大街,外通东关外之红阳路,故名。红阳路系原东关街,文革中改称红阳路,81年4月,又复用旧名。重建之新桥,之所以取名红阳桥,以有别于旧城其它各门之古桥也。
1985年,随护城河上游前卫桥孔径之加大及东关大街之拓宽,而相应改造原桥——拆旧建新。重建工程由市政工程公司负责,设计下达后,市文物管理所认为该桥古老,系历史遗迹,建议缓建新桥。后经以史学观点论证,认为该桥除个别石雕需要妥善保存外,该桥整体无论在造型上和规模上均无全部保留价值。经市文物所同意拆旧建新。设计图中注有:原桥系一古桥,拆除之石料应妥存交市文物所。唯其时已接近严冬矣。新建桥与前卫桥结构相同。由于施工季节限制,85年仅完成桥台砌筑及预制大型空心桥板。翌年春复工,至86年7月始竣工。桥竣工后,遵照市文管所意见,施工单位已将拆除原桥之栏板,栏柱及圈石易地存放,文管所仅从中筛选出拱顶端部之吐水兽妥藏于莲池文物所。另在拆旧桥时发现已隐多年之古碑壹通,现仍弃置于桥东南河身中,其历史价值如何,尚待文物所鉴定后取舍。
红阳桥(东门石桥) 摄于:2020.3.31
东风公园拱桥
五十年代末,于城廓东北,跨护城河以东广袤地段,辟建东关公园时,于此曾建有木桥壹座。
以后风蚀水啮,支墩腐朽将塌,桥面、桥栏,亦以旷日磨损将颓,乃于1975年更新为石拱桥。
预制踏入园门,石桥弓卧门侧,双狮雄踞,劈石巨人,矗立门首,浑厚古朴,意境协调。
【注:劈石巨人为雕塑:劈山引水 作者:刘士铭】
劈山引水 2020
站在桥上向北拍的照片 2020
(暂缺桥梁照片,回头找到了,评论里补)
春雨桥(不在护城河上,在东风公园内部)
取名源自保定古八景之一:东皋春雨
“东郊有土若陵,呼为东皋陵,果蔬咸宜,春雨一犁,绿云遍野。”
据史料记载,古城东郊不仅盛产蔬菜、水果。还因地面水多,桑麻种植也很普遍,每逢春雨后,就是一片动人景象。
古时保定城有四门四关,北关是【京师孔道】;西关是【江南通途】;南关是【漕运码头】;唯独东关,地势低洼,村落稀疏,一望田野无际,小桥流水人家。
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上古八景之一的“东皋春雨”便由此而来。“
东皋春雨
图文源自:《保定古八景——藏着的是对这座城的爱意 》@太行人家
【本人东城人士,爱拍照、爱历史,故选用网名:东皋春雨】
春雨桥 2020
春雨桥 2020
春雨桥 2020
卫生桥
卫生路桥位于旧城东北隅东风公园以北,凌护城河。
初建于1965年,改建于1971年,桥从路名。该桥址原为东风公园之育林区。
1965年初冬,为开通卫生路之先导,移出部分苗木,跨河建桥。
1971年,由市政工程处改建为钢筋砼桥面,加出人行步道位置。
1980年,考虑到防震要求,市政维护处对该桥又进行了加固处理。
卫生桥 2020
红星桥
红星桥跨东护城河,位于红星路(现裕华东路)中部,桥随路名。
桥始建于1952年,1968年曾拟加宽,未果。
1974年扩建,现桥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侧各1.5米之人行道,全长18米,混合结构。
1951年,护城河自原东门以下,改道东南流。
道路随之自旧城向东辐射,开辟红星路,红星桥应时而建。
1968年,为适应红星路桥东段道路宽度之变更,曾有向南侧单面加宽计划并有一设计资料。但未付诸实施。
1974年,该桥始扩建加宽,由河北省公路工程大队设计并施工。
红星桥 2020
红旗桥
红旗桥位于旧城东红旗路南部,跨护城河。
该处原为自然冲沟,1951年护城河改道行经此处,当时曾建有小木便桥一座,只供行人及轻便车辆通行;后省立医院(今省职工进修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省防疫站先后兴建于河北岸该路两侧,因交通需要而改建为永久式桥。
该桥系文革中期1971年所建,为我市继联盟路(现环城南路)胜利桥之后兴建的第二座双曲拱桥。
这里应该是文中的 省防疫站
保新桥
保新桥位于联盟东路,跨旧城东南隅新护城河。由于该路迳通安新县,故桥名曰保新。
原存小桥,多次改建。1971年改建后,始呈今貌。
桥址处历史上为一自然冲沟,只有多雨季节才具有排水功能。
1951年护城河改道,始经此而南入府河。原桥系解放前(保新公路)旧有,所建确切年代,无料资可查。推理当在三十年代中期与保新公路同时兴建。
1951年护城河改道后,桥下常年通水。
1952年为保护原受多年干湿影响而腐损之单排木桩的安全计,曾因陋就简,于木桩之底部在常水位以上用砖包砌之,并尖其两端,以缓水流之冲击。
1960年,因原有木桥已丧失其荷载能力而进行改建。
1972年,为适应战备需要,该桥桥面系再次改建。73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1978年7月,由市政维护管理处,对该桥进行防震加固。
--- 文字节选自《保定市城区桥梁建设史料》梁翔南
保新桥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