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 又见刘老师
多方互动下,母校闻一多中学周七零校长发出了邀请。4月7日,我来到浠水县巴河镇,给高中全体文科生讲讲课。
说是讲课,我从未给高中生讲过课,而且安排在空旷的大操场上,台下坐着好几百张稚气的脸,压力还真不小。我感觉像是昔日的乡镇干部,给群众开大会的盛大场面。
借着回母校的机会,我第一站先到家属区,探访我的恩师。因为在闻一多中学,还住着教我小学语文的刘桂芳老师。而她的先生申志杰老师,是我高三的数学老师,前几年仙逝了。两位老师和我同是七里冲村人,父亲当民办教师时,还与刘老师是关系融洽的同事。
我上村小学时,刘老师教我四年级语文,她上课特别严肃认真。我当年是个聪明又调皮的家伙。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我有一道读拼音写词语的题,硬是有个空格我拼不出来。我就在座位上搞怪,用右手食指钻着右侧太阳穴,这是不是我当初理解的“钻研”精神呢?
说也奇怪,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最后竟然从脑海中“钻探”出了那个词语。监考的刘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看一看试卷,满意地笑了。
后来,刘老师多次表扬我,“肯钻肯学”。我从小学三年级起,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一职,直到初三年级为止。高中以后,我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角色。
我上高中前后,刘老师实现了“农转非”,从我们村办学校“拨到”(方言,调到)巴河镇中心小学教书,终于解决了长期两地分居的囧境。
父亲是个很念旧情的人,加上望子成龙的心切,他多次来高中看我,并带着我去拜访老同事刘老师和德高望重的申志杰老师。我多次近距离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而刘老师稍稍陪一下,就进厨房忙碌,给我们很快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包面,或是荷包蛋、肉丝面条……
申老师是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先后在黄梅县一中等学校工作过。为了照顾家人,最后才落脚巴河闻一多中学。他是公认的数学名师,桃李满天下。
我印象深刻的,申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善于打比方。他说,檀树材质硬肘,是出“冲担”(农村挑稻禾和柴草的工具)的好料。要是找不到檀树料,刺槐树也可凑合着用上。刺槐木料节疤多一些,手艺“奥”(方言,高明)的“博师”(方言,木匠)也能用好,聊胜于无吧。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后来认定自己不过是一块“刺槐料”,在像刘老师、申老师等“能工巧匠”的反复修整下,也变成了一条能凑合着派上用场的“冲担”……
时光如流水。那天,在母校工作的老同学王剑军老师陪同下,我顺利来到刘老师住处。老人此时刚好就在楼下,坐在石桌石凳上与人热闹地闲聊。
剑军一声喊:刘老师,有学生来看您啦!只见一位高个头的老人拄着手杖,立马站起身来了,满头白发,腰身却笔挺。等我走近,我才完全认出刘老师,眼晴还像当年那么清澈明亮,那么炯炯有神。
刘老师一边领着我上楼进屋,一边和我对话:
——伢儿,胖了呀,我差点认不出来了。不过,样子还没大变。好多年冇看到你呀……
——我在外到处混,不成名堂,也没脸来见您。
——莫那样说,你在外搞得好,小林(刘老师的儿子)回来夸你几有用……
进屋,刘老师要倒茶让座,我说别客气,看一看,说说话,过一会儿还要见学校周校长、胡镇长等人。
老人说,那我要把你照下来。说着,拿起手机给我拍照。我请老同学帮忙,为我和老人合影。老人很兴奋,一会儿说,等我换身衣服再照一下。她又套上一件好看的大衣,我继续为她拍了照……
我问,《留住乡愁》看了吧?
她说,看了,写得几好,还写了我和申老师,第37篇,题目叫《乡村燃灯者》。
我说,瞎写,瞎写的。
她说,多写一些,几好,几好……
我说,小林哥冇回来,我也代他看望您。我们的合影,可以微信上传给他看。
她说,好,好,他每次回来总要为我照相……
匆匆之间,我就要离开。
老人说,你下午讲课,我也听听去。
我说,好吧,就怕讲不好。
那天中午的太阳很大,学校安排从下午3:20开讲。
坐在台上,我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加上有些咳嗽,我也怕展开来扯太长,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不妥。
最后一个提问环节,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说,凡是敢于提问的同学,现场赠送签名本《留住乡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送出了十多本新书。还有女同学走上台说,可以不要书,就是想提个问题……
散场前,老同学剑军过来提醒我,刘老师在附近听了一下午。我赶紧带上一本签名的新书,飞奔过去。
我说,虽然您看过书,我今天特意送您签名的书。
她说,好呀。伢儿,我专门为你包了包面,又炖了汤,就在我这里“过夜”(方言,吃晚饭)。
我说,来不及了,县城还有朋友等着见面,我这就该走。我以后常来看您,争取每年写一本散文集,出版了都送您。
她说,好,那我要专门买个书柜。
我说,等可以用书柜存放的时候,我再送您书柜吧……
见到刘老师真好。几十年的师生情,一下子又接续上了。人生仿佛一幕大戏,多少悲欢离合,多少牵绊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