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韦小宝完美诠释“牡丹花下死”

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首元曲将女人的美貌比作牡丹般娇艳。

自古以来,那些诱惑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下,从来不缺少精彩的故事。索菲亚·科波拉的戛纳最佳导演之作《牡丹花下》,就描绘了这样几朵颇具姿色的“牡丹花”与一个意外的采花者的故事。

影片是对原版小说《A Painted Devil》和原版同名电影的一次改编与翻拍,它保留了原版的故事架构和剧作脉络,试图在叙事层面做一回删繁就简,挪移腾转的再创作。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在弗吉尼亚的森林中,一位北方受伤的士兵被一个采蘑菇的小女孩意外发现,并且带回了女子学校治伤。

在这所学校里,只有一位40来岁的女校长(妮可·基德曼饰),一位30岁左右的女教师(克斯汀·邓斯特饰),和5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们。

这个陌生男人的闯入,逐渐开始打破了原本生活的平静。

他本身只是一个濒临在生死线上的伤员,却日渐散发出了雄性特殊的魅力,让学校里的女人和女孩们都想尽办法吸引着他。

士兵为了逃避战场上的生活,对眼前发展的一切心照不宣。他成功地游走在各个女性周围,用暧昧不清的话语挑逗着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

然而,他错就错在:这里不是军营,不是靠油嘴滑舌和系阿谀奉承就可以上位的。或许与男性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女人更加感性,很容易将恭维的话与爱联系在一起。

但凡女人动了情,结局要么皆大欢喜,要么你死我亡。

他一开始装受伤的小白兔,痊愈后却变成了四处觅食的狼。

先挑拨采蘑菇的小女孩,又撩逗保守的女教师,接着还勾搭假正经的校长,最终爬上了另外一个早熟的未成年少女的床。

士兵希望借助自己独有的男性魅力,当成可以继续留在舒服区的筹码。

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入袭来的报复:特有的男性阉割术-----女校长踞掉了他那条坏死的腿!

醒来后,丧失了一条腿的士兵开始撕心裂肺地发疯,他无法接受自己残缺的身体。

昨天还是一枚身高1.8的精壮撩妹高手,以后却永远离不开拐杖了。毕竟一条健壮的大腿也是一个汉子的象征,就这样让你不明不白地给锯了?

于是,士兵开始拿着手枪,试图在一屋子女人面前挽回自己最后的尊严。但总归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俗话说的好: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

女校长带领着女孩子们给士兵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也是最后一顿。或许是因为伤心被一个男人欺骗,采蘑菇的小女孩最终用毒蘑菇结束了男人的性命。

女人和女孩们将士兵的尸体用白布包好,静静地放在学校的铁门外,7个人就那样静静地凝视着,跟丝毫没有发生过什么一般。

全片结束,好笑又讽刺。

凭借该片,索菲亚·科波拉意外斩获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成为历史上第二位获此荣誉的女性,但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对于科波拉来说,她比一般导演或许更受众人的期待。

不仅因为她曾经惊艳影坛的亮相——《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也因为她是“教父之女”。《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她的父亲。

同时她的母亲、哥哥、爷爷、表哥都是电影圈赫赫有名的人物,科波拉家族可谓现代美国电影业中的传奇家族。

在这样的光环下,索菲娅·科波拉从“金酸梅十年最烂新星”到“史上百位伟大导演之一”,可谓经受了不少曲折和质疑。

就算此次拿下世界顶级电影节的最佳导演,作品依然受到不少诟病,豆瓣的评分也才5.9分。

人们对这位名导之女才华的要求似乎更加苛刻,期待她能像其他有野心的女性导演那样挑战一下沉重题材,表现一下战争的残酷,或者至少挖掘一下人性的暗面什么的。(没错,我想说的就是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但她似乎向来志不在此,她仍在不断重复使用少女视角来叙事。而这样的浅薄,使这部电影的水准停留在一部中等层次的美剧层面。

较之于1971年版本,索菲娅·科波拉的这个版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都有所改变。如果说老版本伴随年代感,给人更为厚重的历史感,那么科波拉的版本则更赋现代性视觉。

老版本的学校中,有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作为寄宿学校的女仆出现,确切说是典型的南方黑人奴隶,所以她的存在是对电影背景历史的捕捉,她回忆中的场面作为第三种视觉刻画了历史当中的黑人的命运;而在整个环境内部的关系中,她又作为区别于白人女性与北方军人的第三类人,临界于自由与束缚之间,使得这个庄园最终形成的格局更为复杂。

而新版本中,黑人女奴的角色被删掉了,科波拉将主要矛盾全部集中于作为北方军人的男性与南方庄园的女性身上。

基于实际意义,也许这是一种规避现实种族问题的考虑,但从电影本身来说,1971年版里人性的宽度无形间被拉到了一个狭窄的层面上,只是单纯地从性与信仰两个角度来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少了人性的宽度,看不到利用、争斗,于是历史背景也不再重要,纯粹当成一个猎奇的爱情抓马电影看看倒是凑合。

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对两性情感的处理,她也是简单化了,电影里不同年龄层的女性,面对这个男性所展现出了不同的诉求,比如: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院长,明显喜欢男主角,但在这份“两性关系”中,她代表了克制与控制

邓斯特饰演的老师与男主是婚姻的需求

而范宁饰演的女学生则是单纯的性冲动,发现男主的少女简,与男主更像父女的关系。

作为女性导演,这部电影里女性之间亦敌亦友,相互扶持的关系,完全是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但科波拉并没有选择展现出来,反而女性角色之间的性格,都被年龄、职位角色所限定,导致人物性格被功能化和符号化,完全不立体。

并且,男女关系在本片中被刻画的方式,就像鞋和鞋店的关系一样——鞋店里有鞋,有点过于单一了。

总而言之,可以肯定的是《牡丹之死》达到了科波拉长期对准的主题——对女性欲望的大量描写,只是磨去了原版的锐利,且从导演角度出发,没能拍出新意。

但对于没看过前作,且不在乎导演经历的电影小白来说,这样一部爱欲纠葛的禁忌之片绝对值得一看。

另外,本片一流的形式感,摄影、构图、服装、道具、布光都是教科书级别,美到恍惚,如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油画一般,再加上妮可·基德曼等三位女星的盛世美颜,绝对是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