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篆刻,这些词的意思要知道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无不叫做“篆刻”,篆刻印章的内容涉及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了解下面这些常见的术语对于刻好印章以及印章的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
  1. 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凹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
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
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
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涂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
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
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水晶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种已有详述。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划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滞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

  • 学术 |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上)——韩天衡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上) 韩天衡 一.一个长时期被忽视的印学课题 自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齐驱并驾的,倘使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儿,那么, ...

  • 引首章,闲章,一般刻什么好? 书法印章刻什么?

    刻章,一般用于绘画,可分为"名印"和"闲印"两类,你所说的"引首"属于"闲印"一类."押角"也属于& ...

  • 玩篆刻需要备多少印章?这个一定要清楚

    印章在古代文件.字画中起到辨别作者的防伪之用,如今于书画创作必不可少,不单是身份防伪,还代表水平.格调与信誉. 一幅书法作品若不盖章,其价值要大打折扣. 一. 按功用 按功能用途来分,省之又省最起码得 ...

  • 玩篆刻的,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奥尔良(伤肾)

    有人说,所有爱好都是浮云,玩篆刻的才真是伤不起的人 得了,没你说的那么邪门,玩篆刻伤啥啊,是伤了手,还是伤了肾了? 你还别说,还真伤肾了. 都说篆刻够冷门.够深度.够传统,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石 ...

  • 玩篆刻,一定要知道的基本章法

    玩篆刻,一定要知道的基本章法

  • 玩篆刻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像刘江先生.钱君陶先生等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像韩天 ...

  • 没有电脑的年代曾玩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民国以后又出现了几位大家.在我看来,篆 ...

  • 篆刻成家的基本功,玩篆刻得懂!

    篆刻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仅有技法纯熟是不够的,要想登堂入室,还必须具有较高道德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谓"艺近乎于道",技法的掌握是为艺术进入道的高级阶段服务的,加强综合修养,提升篆刻 ...

  • 70后无印老师,宅在家中玩篆刻,一样迎国庆

    无法出游,只能宅在斗室里,沉入方寸的世界里找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羡南潭鱼跃,梦天马腾空,看笔峰耸翠,望鹅山飞瀑,品新兰微馨,赏驾鹤晴岚,观罗池夜月,眺东台返照,感龙壁回澜--

  • 一门父子三词客,别人家的父亲,曾经也是个爱玩的少年

    说起苏洵,我们自然会想起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佳话,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个是留名千古的大词人,一个是精通政论史论的文学家,三人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就是这样的"别人家的父亲",曾 ...

  • 魏玩:丈夫当大官后,却看上了养女,她无奈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上面两句词中温馨的回忆,道尽了宋代一对恋人相识之初的甜蜜:曾在暮春之初小园中,与心爱之人执手相望,随手拈花一朵相赠,二人眼波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