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你真的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垫咎谈历史 2021-02-07 10:47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的时候学的第一句论语也是这句话。但你真的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掌握了知识就会很高兴。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真的只有这一种解释吗?

这里的“时习”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这里的时就是年的意思。

这一种解释很合理,古人都明白的事情,小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让小孩子过早的接触超出他们所能承受之外的知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现在的有些人却搞不明白,偃苗助长,对孩子的伤害特别的大。应该让他们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他们才会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第二种是指季节。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做事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和第一点有相同之处。

咱们国家是农业文明,十分注重自然的规律,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总结出和季节有关的谚语和知识。最基本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比较流行的养生也和季节相联系,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就连懒人找借口睡午觉也能和季节联系上,春困夏乏秋打盹,冬天眯一会。没错,我就是爱睡午觉的懒人。

按照季节的表达,学习相应的知识,会使人快乐。孔子是贵族,没落的贵族,这种有仪式感的学习,还是能做到的。

第三种,就是指一天内的学习。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早晨早起,头脑清醒,最适合复习之前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傍晚复习一天所学,温故而知新。

温习、进修、游散、休息,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进行,有助于更好的学习。不仅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只有休息好了,做事才能有效率,不出错,一味的压榨员工,让员工加班,不仅损坏员工的身体,也得不到太多的价值。

孔子的境界不能我们这种凡人可以达到的,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过来就是:“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