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交通工具上坐着,为啥身体还是不得劲?

日常生活中,除了普遍重视的空气污染,还有一种污染同样伤害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噪音污染。
在此前的多项研究中,我们已经知道听力丧失与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有关,但飞机和汽车噪音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听力丧失,交通噪音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压力源,仅次于空气污染,与暴露在二手烟中大致相当。
据多项研究报道,道路交通和飞机航班等产生的交通噪音会让人们感到不安,并增大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而除了噪音污染,作为人们越来越常见的代步工具,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的车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太长不看”版:

1.交通噪音对健康的非听觉影响,主要在神经系统、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系统等方面;

2.要减少交通噪音对健康的伤害,最经济的方法是晚上戴耳塞睡觉,还可以将卧室换到室内比较安静的房间,窗户等材质尽量选择隔音材料,有关部门可以在各道路两旁种植绿植,限制车辆车速,限制车辆类型;

3.国内外研究表明,车内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甲醛、苯系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经常处于这样的车内空气环境中,轻则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重则出现哮喘、皮炎、免疫力低下,甚至致癌;

4.要减少车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暴露风险,要从汽车制造商、有关部门监管及乘车者三方面入手。

交通噪音会导致多种健康损伤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发布的《环境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报告,欧洲国家总人口中有15%暴露于大于65 dB的交通噪声环境,公路、铁路和飞机交通噪声暴露导致每百万人中400~1500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年,常用于测量疾病负担),是仅次于空气污染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
(图源:123RF)
一般来说,噪音对健康的影响可分为对人体听觉系统及非听觉系统两方面的影响,因职业暴露所造成的噪音伤害,主要集中于对听觉系统的损伤;而交通噪音作为环境噪音的一种,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非听觉系统的效应,主要包括对神经系统、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交通噪声是一种很强的神经应激原,会引起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浑身乏力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还会对神经行为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儿童长期暴露于公路交通、飞机或铁路噪声后,可导致其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记忆力降低。
交通噪声除了造成生理疾病,还会产生对情绪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导致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巴西的一项研究显示,公路交通噪声干扰睡眠和交流,导致的人群烦恼度增加,可对人们的社会凝聚力、身体活动以及邻里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而除了上述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交通噪声水平升高与冠心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联。此外,有关交通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影响的研究证据也逐渐增加。
(图源:123RF)
如2018年《噪音与健康》杂志对100多万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法兰克福机场附近的居民比生活在更安静社区的居民患中风的风险高7%。2020年,一支研究小组在《欧洲心脏杂志》上报道称,他们对2000-2015年间居住在瑞士苏黎世机场附近的2.5万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居民进行了分析,发现夜间航班飞过生活区,会导致当地居民死亡率显著上升,尤其是女性。

为什么交通噪音会影响健康?

目前的研究进展认为,交通噪声刺激可对下丘脑产生影响,而下丘脑是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中枢,这些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导致了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对内分泌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影响。
(图源:《海绵宝宝》)
而关于交通噪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其影响路径大体是这样的:
当声音传导至大脑时,会激活两个重要的区域——负责解释噪音的听觉皮层,以及负责管理对噪音的情绪反应的杏仁核,随着噪音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杏仁核将激活身体“战争或逃跑反应”,即使这个人没有意识到该反应。
一旦开始,这种应激反应就会向体内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导致部分动脉收缩,部分则扩张,血压升高,消化减缓,体内糖和脂肪会涌入血液,供肌肉快速消耗(如果噪音等级较大,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该应激反应可能会增强)。
此外,级联应激反应还会促使有害分子生成,导致血管内壁氧化应激,并产生炎症。功能失调的血管内壁会影响血液流动,并影响其他进程,当血管内壁受损时,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高血压、动脉斑块堆积、肥胖和糖尿病。
对人类和老鼠的研究表明,在接触飞机夜间噪音几天之后,血液内壁细胞就会停止工作,暗示着噪音并不仅对那些存在心脏和代谢疾病患者产生影响。2019年,在《心脏病学基础研究》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在睡眠期间接触到火车轨道噪音,血管功能几乎会立即受损。
(图源:123RF)
要减少交通噪音对健康的伤害,最经济的方法是晚上戴耳塞睡觉,还可以将卧室换到室内比较安静的房间,窗户等材质尽量选择隔音材料;如果噪音困扰较大,经济方面允许,可以搬到更安静的社区居住。
此外,有关部门可以在各道路两旁种植绿植,限制车辆车速,限制车辆类型,从而达到降低交通噪声的目的。

车内空气对健康的影响

据统计,普通人每天大约会有6%~8%的时间是在车内度过的(司机在车上度过的时间则要多得多)。长时间在车内,很多人会感到疲劳、头昏、头痛等,除了晕车的影响,车内空气质量也是很大一部分因素。
(根据2020年12月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
国内外研究表明,车内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甲醛、苯系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车内环境受到污染时,其污染物浓度可能比室外环境高5~10倍,比其它室内环境高3倍。若驾乘人员经常处于这样的车内空气环境中,轻则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重则出现哮喘、皮炎、免疫力低下,甚至致癌。
其中甲醛主要来源于座椅套、车门衬板等针织品,还有一些劣质材料及胶黏剂,其释放周期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苯及苯系物主要来源于车内饰中使用的胶黏剂、涂料、油漆等;VOC主要来源于车内装饰材料,由于它们大部分单独产生的浓度较低,但种类繁多,一般以VOC表示其总量,车内的皮座椅、地毯、靠垫、坐垫、顶棚衬里,各种塑料件、橡胶部件、隔音材料、保温材料等,都含有或多或少的有机溶剂或者添加剂。
(图源:123RF)
一项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通勤者每天接触苯和甲醛,可能会在20分钟后超过加利福尼亚卫生当局认为安全或允许的水平。一个人上下班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要减少车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暴露风险,一方面汽车制造商应进行原材料管控,尽量选用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减少污染源的产生;汽车生产下线后,达到一个释放周期后再进行销售。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空气质量监控,如我国已制定《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该标准适用于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并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图源网络,侵删)
此外,作为乘车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开窗进行通风,或者打开空调外循环进行全面的通风换气;如果路程不是太远的话,骑自行车或走路等环保出行,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交通在为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通勤者不仅要戴好口罩以应对大气污染,调整情绪以缓解工作压力,还要注意防备交通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及车内空气污染
(图源网络,侵删)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黄婧,郭新彪.城镇化过程的交通噪声污染与健康问题[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08):869-870+960.
[2]钱佳燕,吴逸雨,江曾杰,黄志成,顾沛文.车内污染物来源及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清洗世界,2020,35(12):105-10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Burden of disease from environmental noise:quantification of healthy life years lost in Europ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Copenhagen,Demark,2011.
[4]Aalekhya Reddam, David C. Volz,Inhalation of two Prop 65-listed chemicals within vehicle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ncer risk,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Volume 149,2021,106402,ISSN 0160-4120,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1.106402.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