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铁血将军遗孀华年丧夫,带大3小孩享年91岁

小编码字不易,请勿随意摘抄或搬运。今天小编来给大家扒一扒最近的热播剧,小编个人见解,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哦。小时候,唱得最激动人心的一首歌,那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每每响起这豪迈的歌曲,就会想起长城抗战的中国军人,他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现代化武器,而自己军队火力弱,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的劣势,毅然决然地组成大刀队,扛起大刀,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寇。

大刀的使用,只有在近战、夜袭中才能更好发挥,才能把日军的脑袋砍下来。当年,在长城抗战爆发时,这支大刀队,夜袭日军军营,砍杀日军500余人,让很多鬼子在睡梦中就丢了头,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很长时间都成为日本兵的恶梦,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这一消息,大大激励了国人,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深为大刀队的英勇抗战所感动,当即奋笔疾书,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而创造大刀队奇迹的,就是赵登禹将军,人称大刀将军。

赵登禹将军常是枕着大刀睡眠,人们说,他从士兵到排长、连长以至旅长、师长,始终枕戈待旦,夜夜辄鸣。他有一把大刀,砍铜剁铁,削钢如泥,把铜钱十个一叠放在八仙桌上,赵登禹一刀寒刃劈下,那十个铜板火花迸溅,如鸟羽磔然而失。

有好刀还要有好刀法,赵登禹劈、砍、撩、扎,鬼神莫测,刀、手、步法,缠绕协调,长穗飞旋如杨叶鼓舞,看起来眼花缭乱,脚踏如磊石落地,身轻如鸢飞唳天。当他舞刀到兴致处时,有人用容器桶盛满黄豆向将军泼撒,只见黄豆如虫四外飞溅,等赵登禹停下刀来,身周方圆七尺,不会容有一粒豆子生根。

俗话说,好刀要用在刀刃上,再好的功夫必须要显示出神威,然而,也不乏有些人,在民族危亡关头,选择了躲避或是投降。比如说跟赵登禹同样的西北军袍泽,不少人就无廉耻,无节操,迎合敌寇而取其禄位,石友三、孙殿英、庞炳勋、孙良诚等都落水做了汉奸。那种望风而降的场面,让人想起历史上一个女人写过的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1937年7月7日,日寇借口寻找一名失踪的士兵,向芦沟桥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自卫,芦沟桥抗战爆发,赵登禹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当时,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

赵登禹将军是在势不可为的情势下,慷慨任之,决意舍一已之身,做一番万夫莫当的事业,当右臂和腿部相继中弹,传令兵要背他走,他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对得起祖宗”。一代抗日名将停止了呼吸,年仅39岁。

赵登禹的牺牲,对其家庭而言,打击可谓天塌地陷。其母年近70,备尝老年丧子之痛;其妻倪玉书时年仅27岁,身怀7月身孕,华年丧夫;其子4岁,其女2岁,尚不解生离死别,即与父亲阴阳暌隔。

战事日渐紧逼,随着29军撤离北京,日军通过正阳门,正式占领北平。此时,溃败的国民政府没有顾得上赵登禹的孤儿寡母,最终丢下了赵家人而去。他们家人决定南逃,生活越来越难,一家全靠着赵夫人倪玉书变卖首饰过活。

后来,逃难到老家隐藏起来,倪玉书艰苦地拉扯大三个孩子,终身未改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赵登禹的妻子倪玉书也得到了政府的照顾,享受了生活补贴和公费医疗。2001年,倪玉书病逝,享年91岁。

现在,在北京,除了赵登禹墓和“赵登禹路”,在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 ”,都是已经物化了的对赵登禹的永志纪念。

宁做飞灰,不做浮尘,将军的死,是死得其所的,如不为这个民族流血五步,他亦只是一部中国近代军阀征伐史的一个逗号或省略号而已。人民将永久地记取这位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铁血将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