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化湿治疗胃凉
胃凉可见于胃痛、痞满等多种脾胃系统病证之中。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胃怕凉、不喜冷食即是胃寒,因而关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的论述较多。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会讲述自己胃部怕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喜食热饮,而许多医家都会认为此是胃寒,因而使用温热之品温胃散寒。在临床上,胃凉不一定都是胃寒,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肝胃气滞、湿阻中焦、胃热炽盛等导致阳气郁阻,胃脘失于温煦所致也可出现胃凉,但临床以肝胃气滞和湿阻中焦最为常见。
气滞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的气机是不通畅的,肝气郁结者多见,气机郁滞导致阳气郁遏,无法温煦胃脘,故见胃凉。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胃凉、胃脘部怕冷,或伴见手足不温、胃脘胀满、嗳气频发得热则缓、胸闷叹息、进餐后嗳气甚、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腻、脉弦。治疗当以调畅气机为先,开郁达阳,阳气得以畅通,温煦功能恢复,胃凉必然缓解。临床上理气药大多为辛温香燥、辛散走窜之品,但久用易耗气伤阴,助热生火,尤其是气郁日久易化火伤阴,治疗时辛香燥烈的药物应适可而止,不宜多用、久用,以免损伤胃气,耗伤胃阴,宜“忌刚用柔”选用玫瑰花、佛手、香橼等辛平之品。
湿阻
湿邪困阻中焦是导致胃凉的重要原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阳郁不达,故见胃凉。患者常表现为胃怕凉或胃脘部局部发凉、堵闷、纳呆、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不爽或稀溏、舌淡胖大苔腻、脉滑。治疗此证导致的胃凉当以祛湿为主,湿祛则气机通畅,胃脘可得阳气之温煦而病愈。但多数医家误用温阳散寒治之,湿郁日久化热而成湿热阻遏阳气,患者可兼有口干、口苦、低热、小便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过用温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则会使湿不去而热更盛,甚至损伤胃阴,加重病情。
对于此种胃凉的治疗,因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抓住主要病机,以免失治误治。
医案
付某,男,60岁,2019年6月26日就诊,患者诉近三年自觉腹中有气,不喜冷食,2018年10月曾行胃镜示1.贲门口炎,2.胃角溃疡,3.慢性胃炎。肠镜检查正常,幽门螺杆菌(+),DOB=35.3,心电图正常。患者诉近三年间断服用中药(用药不详)、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开胸顺气丸等治疗,去年10月胃镜检查后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又开始间断加服奥美拉唑胶囊,患者自诉开始服中西药尚有效,后服药无缓解。现症见:腹中有气,嗳气后症状减轻,偶有反酸,无烧心,口干时苦,纳少,不喜冷食,大便日一次,不畅,精神不振,舌质紫红,舌底络脉迂曲,脉弦滑。予疏肝和胃法为治,方以百合乌药汤合四逆散加减化裁并嘱患者复查胃镜。
处方:百合20克,乌药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地黄10克,鸡内金10克,炒麦芽20克,炒谷芽20克,紫苏梗10克,丹参6克。7剂,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减轻,2019年6月28日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胃多发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继以上方加减调理并加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毫克口服。调理6周患者症状消失,体重增加3斤,胃镜复查溃疡愈合。
按:临床上很少能见到单纯的病机。回顾该病例,患者初始服用附子理中丸、开胸顺气丸均有一定疗效,可以推测该患者必有脾胃虚寒、气机郁滞的一面,但气滞日久难免化热,久用温燥之药难免伤阴,故患者久服无效。临床治疗疾病时要注意病机转化。就诊时该患者气滞仍然在,但已伤阴,且久病入络,“胃凉”乃假象也,故以百合乌药汤合四逆散加减化裁。百合乌药汤乃陈修园方,可用于治疗“服热药无效者”,两者用量比为2:1。百合味甘,气平,性润,《神农本草经》谓其可“补中益气”;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本草备要》谓:“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通肾经。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二药合用为百合乌药散,行气而无耗气伤阴之弊。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288条,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故以二方加减化裁,胃喜润,考虑久病入络,故酌加以养阴活血之药治疗,效佳。(刘竺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