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菜鸟和高手的辨证思维差在哪?
辨证是大学低年级就学习的内容,为何有些医生临床多年仍掌握不好?
有人说,是学习的辨证方法太多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其实,书本中描述的多是单一状态,临床中辨证不是这样的。
独立医者、《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作者邢斌老师做客灵兰,来和你聊四个问题,帮你进级。
一、辨证方法如此多,该如何取舍?
二、复杂状态,如何把握,如何处理?
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何破解?
四、辨证准确,就一定有效吗?
【精彩观点】
他认为:
◎辨证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把握大方向,然后落实病因、病位,然后再回归大方向。
◎病机分析要解决四个问题:病机演变、主次关系、缓急先后、轻重程度。
◎要用动态的观点指导问诊。
◎临证要抓机括病机,抓苗头、抓征兆、抓最佳时机、抓最佳靶点。
在邢老师身上,有一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他师承于国医大师颜德馨,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任教。而今,把他临床二十年的思考汇聚在这次课程里,是想大家能有所思考,有所突破。以下视频,是部分精彩内容的展现。
【病案选编】
施某,女,42岁。主诉:鼻塞2周,背心发冷10天,右眼充血胀痛1周。2003年12月4日初诊。
病史:2周前出现咽痛,继之鼻塞流涕,咳嗽。几天后又出现背心发冷、纳呆。一周后右眼充血胀痛。在某院就诊,见右结膜充血(3+),角膜(-),瞳孔(-),诊断为右眼结膜炎。与病毒唑液、信利妥液滴眼,金霉素眼膏涂眼,抗病毒口服液口服,用后无效故来就诊。
刻下:咽痒而咳,痰少,鼻塞,口干,后脑不利,背心发冷,纳呆,大便日行而干,右眼充血胀痛。病程中无发热,病初无恶寒。平素冬天较常人怕冷,但无背心发冷。平素也不口干,大便日行通畅。检查:右眼结膜充血明显,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正常。舌淡红而胖,苔薄白,根部淡黄腻,脉细。
这个患者比较复杂,我们分以下几个问题来讨论。
第一:患者的背心发冷,是风寒袭表,还是阳气亏虚呢?
风寒袭表和阳气亏虚均可导致背心发冷。但患者发病之初并无恶寒,亦无背心发冷,而是四五天后出现的,不像是感受表邪,而像是邪气伤正之后引起的。联系患者平素在冬天较常人怕冷,舌淡红而胖,故判断是阳虚所致。这里提醒读者注意,临床问诊,不仅要问现在的情况,必要时还要询问患者过去的情况,以了解病情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助于正确地分析病情。
第二,背心发冷、舌淡红而胖,与口干、便结、右眼充血、舌苔薄白而根部见淡黄腻,这种寒热并见的辨析。
患者既有寒象又有热象,套用常见的感冒病机均不适用。经再三询问,得知其平素不口干,大便日行而通畅,在冬天较常人为怕冷,而判断为阳虚之体,感受风热。风热侵袭肺表故鼻塞、咽痛、咳嗽,风热上攻故右眼充血,风热渐入里损津液,故口干、便结,舌苔薄白而根部见淡黄腻。因其素体阳虚,故舌淡红而胖,脉细。风热外邪损伤正气,则阳气不能温分肉故背心发冷。
患者的这一病机似乎与以往常规的感冒病机不符合。人们印象中,阳虚者感风寒,阴虚者感风热,怎么这里是阳虚者感风热?这里牵涉到对发病的内外因的正确理解。机体发病过程中,体质与病邪之间,体质发挥的是内因的作用,病邪发挥的是外因的作用。
阳虚者易感风寒,阴虚者易感风热,实际上说明的是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而在发病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但另一方面,病邪作为外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当病邪较为强大时,也可起到主导作用。本案就是阳虚之体,感受风热较盛,既重伤其阳气,又损其阴津。
我们可以做一个时间轴来理清思路。
所以,动态地看问题,决定如何问诊很重要。
第三,如何处方?
我给患者开具的处方如下。
桑叶30g,菊花30g,银花15g,连翘15g,制附子9g,细辛2.4g,蒲公英30g,羌活9g,板蓝根30g,桔梗9g,生甘草12g,葶苈子(包)18g,杏仁9g,马勃(包)4.5g,天竺子9g,天浆壳7只,炙百部15g。5剂。
上方煎3次,每次煎15分钟。前2煎内服,第三煎再加蒲公英30g,用药汁熏蒸头目。
解读:明晓本案病机,却无成方可用,唯有借鉴古方制方之理而自拟之。本案的处方,就是根据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正解表方剂制方之理变化而来,取疏散风热与温阳祛寒两法合于一剂。
重用桑叶、菊花30g疏风清热明目,银花、连翘、蒲公英助其解表清热,葶苈子、杏仁利肺气,桔梗、生甘草、板蓝根、马勃清咽喉,天竺子、天浆壳、炙百部止咳嗽;另一方面,附子、细辛温阳散寒,而羌活为足太阳引经药,导阳气通达后脑、背脊。
诸药合用,表里兼治而并行不悖。同时应用外治之法,以方剂第3煎加蒲公英乘热熏蒸,既使药力从口鼻而直达上呼吸道,又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内外同修,故奏效颇捷。
2003年12月9日二诊:用药1剂,背心发冷、后脑不利消失,自觉鼻子通畅。3剂,咽痒咳嗽、右眼充血明显减轻。现唯稍感咽部不适,早上偶有咳嗽。以止嗽散加味善后,2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