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济良
一、人物简介
邓济良,男,1927年11月生,初中文化,重庆璧山人,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卫生院院长,1980年退休。现在家从事中医诊疗工作。
二、事迹概述
他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年均门诊量高达1万余人次;他退休后替人看病开方,分文不收,一坚持就是30多年,数万名患者受益。他看病还是靠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样,方法还是望、闻、问、切。他就是璧山区三合镇平安社区89岁的老中医邓济良。从事中医药工作65年,邓济良同志始终坚持把“为患者解除病苦”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和最大的愿望。他日复一日始终坚守在农村,只为守护乡亲健康。
三、详细内容
一、 大医精诚德为先,杏林春暖爱同行
1927年出生的邓济良,仅接受过五年的正规学校教育(相当于初中文化),却毅然扛起了中医发展的大旗,跟师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并于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兴办医院,并任职院长。怀着救死扶伤的远大志向,崇尚大医精诚的他在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前提下,如饥似渴地学习众多名家前辈的临床经验,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跟师学习,在医疗技术日臻成熟的同时,也耳濡目染老一辈中医名家廉洁行医、视病人如亲人的高尚医德。然而,医学并不是如来法术,一些患者的疑难杂症也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是丝丝隐痛。闲暇之余,他运用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法,把古典名著与现代中药药理相结合,把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相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养阴生津、温运中阳、化瘀散结、寒温并用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些疑难杂症在他的钻研下迎刃而解,一张张焦虑的面孔重新舒展。来自毗邻乡镇的患者王某,慢性腹泻数月,日行数次,苦不堪言,多方求医无效,慕名而来。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他先从温运中阳,涩肠止泻入手,继而温清并施,再投以益气健脾,养阴和胃收功。整个过程辨证清晰,机圆法活,用药丝丝入扣,直投病所,患者数月痼疾,霍然而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身为农民的患者为表达感激之情,多次宴请他一家人,都被他礼貌地拒绝。平易近人、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他深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爱戴,其行医过程中也总是自然流露出亲和力量。有些他曾经的患者如今路过他家,都会驻足停留,只为向自己的“恩人”问候一声。平日走在大街上,他也时常遇到这样的“陌生人”跟自己打招呼,终日繁忙的行医工作以及年近九旬的高龄,让他来不及记住这些曾向自己求医问药的万千面孔,而每一位病人却在心中为他存留了难以漫漶的印记。视患者为亲人,是他的行医准则,他以他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艺影响着更多的年轻人。
二、 用知识充实自己,将奉献留给百姓
他对热衷于中医临床,积极倡导中医要为临床服务,紧紧扎根于临床实践。本身学历并不高的他,深知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不断的通过阅读各类专业书籍来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中医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疑难杂症他会经常到县中医院虚心请教。多年的从医经验为他塑造了独特的诊疗风格。诊断上,他主张辨病和辩证相结合;辨证要点上,主张根据疾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史,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及机体状态进行综合分析;针灸时,“手如握虎”,形神合一,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娴熟运用针灸疗法的多种方法,主治颈肩腰腿疼痛性疾患以及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患。现今,他的针灸年均仍高达7000余人次。而在医院工作中,他从没有过节假日。早年间,通讯还不太发达,但凡家属急匆匆赶来的一句呼唤,他都会义不容辞的背起那个略显年岁的急诊箱,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赶往病人家中出诊,其年均出诊数及门诊量高达1万余人次。他的足迹,遍及原有乡镇的16个大队、102个生产队和3000多户家庭。出诊也好、宣传也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甘洒在他挚爱的中医事业上,他的汗水早已融入那片他深爱着的土地,用他所掌握的知识,竭尽全力为一方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 传承国医国粹,传播中医文化
邓济良热衷于中医药科普工作,多次受邀在院内开展科普讲座,为年轻医生传道授业解惑,并多次在当地各村居参加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将自己的所学尽量的运用到当地百姓之中。在中医刚参与到公共卫生服务的时候,很多年轻医生对中医工作一筹莫展,直接阻碍了医院公共卫生的发展。了解情况后的他,主动将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涉及到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内容用笔记、面授的方式无偿的给予医院的年轻医生,使得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地推进。作为名老中医,在技术上毫不保留,他写过无数偏方骑方,交给医院的年轻医生及当地的乡村医生,并自带学徒4名。 爱心是他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免去自己应得诊疗费、出诊费、针灸等各项费用。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想以高薪挖走他,都被他婉言拒绝。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时常说:“我要用平生所学,鞠躬尽瘁为患者服务,因为,我是党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这个医师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有生之年,要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否则,对不起党,对不起良心。”春华秋实六十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平凡而真实的每一天在岁月的长河里却凸显出真情和博爱。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春秋轮转,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65年前,他站在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起点,直到今天也没有离开。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他在实现“鞠躬尽瘁为患者服务”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