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耳位与对应经络——“子”位治头晕头痛及胆经所属疾病

耳位与对应经络——

“子”位治头痛头晕及胆经所属疾病

“子”位所对应的是足少阳胆经。

说到子位,先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治头晕、头痛的方法:耳尖为子,耳垂中间为午,子午对冲,头晕、头痛一般立马可止。

也可中间再加个点,也即1、5、9都贴上,这样上中下一气周流,头即可不晕不痛了。

需要说明一下1、9与子午的区别:1、9是一条直线,而子午是上下相对的两个区域。贴头晕、头痛,当贴在1、9这条线上。这又叫立极。这也是借九宫图的数字位置在耳位图上单独标明一个1、5、9的原因。

另外,之前的耳位图把子位弄到现在丑的位置去了,这是不对的,在八卦中,坎离一定是在相对的位置。今后耳位图应以今天的图为准

晕车晕船亦可照上面的方法贴(也可用小棒按压)。如果胃里翻腾呕吐,还可加几个点,如下图:

这是我为我妻弟治感冒引起的头晕、呕吐、不欲食,刚贴完他就从沙发上弹起来,说奇怪,头不晕了;过一会,放了几个屁,说胃也舒服了。

有次旅游,大巴车上有四、五人晕车,有的吐得一塌糊涂,停车后我给他们一一贴耳,基本都是上图的模式,很快,晕车的又有说有笑了。

学会了这一招之后,我们再说胆经。先看图——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其包括如下几个分支:

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然后向下入胸中,穿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胆经和肝经一样,也是从头到脚贯穿全身(所不同的是,胆经是阳经,从上至下,肝经是阴经,从下至上)加之“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所治之病非常之多。大致是: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等等。凡胆经所主疾病,子位皆能治,而且效果比用其它方法更快更好。

下面的案例都是我朋友所为,文字和照片都是他们当时的记录——

1、一怀孕的女子32岁,头晕,头重,呕吐,仰头加重,低头晕轻,拒绝吃药。一个月来走多家三甲医院,未查清病因。贴点后晕立止,欢笑而去。

2、右侧后脑勺及左侧太阳穴痛,压后按揉,疼痛消失。

3、耳孔疼,贴之后,疼立止。

4、女,40,慢性胆囊炎,肋下压痛。对胶布过敏。用木耳勺压图上位置,约2分左右,疼痛消失。

5、左胁轻微痛,左背从肩井至肋骨下缘痛,压后按揉后痛消,自己在痛点按揉可引起痛感。让回家继续按揉耳贴。

6、自述西医诊断腰间盘突出,现在左膝下外侧疼痛,坐位站起时疼痛加重。去西医院的针灸科治疗两次,膝痛的夜不能眠。压耳贴,按揉后,当时活动膝部,反复站起,偶尔疼痛,痛感大轻。

7、痛经,贴后按揉,十多分钟后疼痛消失。

8、脚歪伤10余日,见好后搬重物又复发,腕处肿大,用力刺痛,前期喷白药雾剂,服芬必得止痛。贴完后,除脚腕下绷疼外,其余无疼症。

其余种种,恕不尽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