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深度好文 !)

如果是真知,就一定会伴随你的行动

作者:艾菲

来源:艾菲的理想(ID: xiaoyaolsh)

—  

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有几位非常有名,比如颜回、子贡和子路。

子路,身怀武功,是个不怕死的人。

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如果您要带兵出征,您会带上谁?”

这个问题是子路给自己设计的,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肯定是孔子带兵出征的首选。

然而,孔子却说:“我不带不怕死的人,我只带那些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像你这样不怕死,只是一味勇敢的人,我是绝对不会带去征战的。

为什么?

子路虽然非常勇敢、不怕死,看似最适合征战,但其实这类人不会小心谋划,很容易因一时冲动而送死。

这正是孔子对子路的谆谆教诲,他是在提醒子路:你应该知道害怕,你要小心谋划,不然就会送命。

其实,孔子对子路的这类提点,在《论语》中出现不止一次,而子路也一直跟在孔子身边认真学习。

但结果呢?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大夫。

卫国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了卫出公。

于是,卫出公闻讯逃到了鲁国。

听说这事后,子路立即返城。

孔子另一位学生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而且城门已闭,你就不要回去送死了。

但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于是,子路入了城,而后就被杀死了。

这是一场毫无必要的政治斗争,子路原本也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了主动送死。

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对他的学问十分佩服,在众多弟子中,子路也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孔子对他,也如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但是,子路的学习,却仍停留在“口耳之学”的层面。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老师的思想,入了他的耳,然后就出了他的口,始终没能知行合一。

如果,他能把跟老师学到的东西,踏踏实实做到了,他就不会死于非命,也不会让孔子为他伤心一场。

子路的死,在于他没有知行合一,当真正实践时,他就把老师的多年教诲抛在了脑后。

—   2  —

  一场假修行

一位导师,在他书里,曾写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我认识一个堪布(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他很博学,通晓仪轨与经文,并且精勤持戒,对自己的学识渊博与戒律清净非常骄傲。

在同一个寺庙里,有位当地的尼师(即尼姑),没有名气,也不博学,她每天就在寺庙里勤劳地清洗供杯,并准备供佛的酥油灯。

这些都是寺庙里琐碎的杂事,没什么人愿意做。

随着时光流逝,这位尼师因为健康问题往生(即离世)了。

她走得非常优雅,非常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堪布遭遇车祸而折断了脖子,他没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

这时,他很恐惧,因为佛法从未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他也很慌乱,他的行为像是不想死却又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他所有关于无常和死亡的知识都只停留在理智上。

更为难堪的是,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恐惧,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虚伪,还是想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很在意。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我却从中感到了震撼。

原来,我以为只要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就肯定可以安然于病痛和死亡。

但是,从这个真实故事中,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事实 - 一个人如果不能“知行合一”,不论他是多么的精通佛法,最终,他的修行也不过是场假修行。

—  3  —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但是,在“知道”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对它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头脑层。

直到多年后,当我真正理解这四个字,并开始践行的时候,我的人生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将我从第一次认真思考和试图领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真正彻底领悟,完全践行的时间算进去,我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很多人都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

但是:“知道”与“知道”是不同的。

第一层知道,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知道”。

你看了一本书,知道了它的内容。

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道。

荀子曾给这类学习起了个名字 - 口耳之学。

意思就是入之于耳,出之于口,没有经过大脑,也没有走心,更别提践行。

而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知道”。

第二层知道,是“切肤”的“知道”。

你对书中提到的内容,有过切肤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是灵魂上的共振。

这样的“知道”要比第一层的“知道”略深一层,因为你的心灵已经有了很深的共鸣,它进入了你的心里和脑里。

但,这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层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知”,还是停留在大脑层面上,最多能有一些身体上、内心里的反应。

但,第三层的“知”则直接等同于“做到”。

王阳明曾说:“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是的,如果你能“行”,那么你又何须去背,何须去记?

这,就是“知”的第三层,也就是真正的知道,它代表的正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没搞明白“知行合一”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现在,就让我拿自己举例吧。

虽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所以应该锻炼身体。

但,我并没这样做。

直到生病时,我才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这时,我就有了“切肤”层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没有做。

直到我领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才将头脑中的“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变成了行动上的“知”。

这时,在我嘴上说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时,我已把每天部分时间拿了出来,用于运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不行动”了。

这时,二者就成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在“行”了。

这就像是,当你闻到臭味时,你的“知”是“好臭”,你的“行”是马上捂住鼻子。

相反,你不会在闻到臭味后,提醒自己说:“这是臭味,快捂鼻子。”

前者就是“知行合一”,“知”与“行”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而不是先后发生。

而后者则是,先知后行。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要做到前者那样,闻到一阵臭味,知道“很臭”,同时就已捂上了鼻子,二者是同一时间发生的。

而不是先知后行,或者只知不行。

“只知不行”,就是学是学,行是行,最后啥用也没,一切都只是精神上的自慰,以及“自我”的狂欢和愚弄。 

—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说,“知”、“行”本就合一,那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能知而不能行”的情况?
因为,那些你无法做到的,都不是你的“真知”。
如果是真知,就一定会伴随你的行动,相反,如果没有同步行动,它就一定不是你的“真知”。
也许,你在头脑层面上是知道了,理解了,共鸣了,甚至都能背诵出来,但是,你的身体却背叛了你 - 它依然无法按你的“知”去行动。
而顶尖高手,也是通过长期以来的觉察、训练、修习,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
如何做呢?
第一,从改变语言开始
当别人跟你说一个道理时,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简单,你都尽量不要说“我知道”。
因为语言会影响思维,当你改变口头禅“我知道”后,你的思维也会随之改变。
这时,你就有了践行的可能。
我最怕的就是,我的学员什么都没做,就来跟我说“你说的我都知道”。
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就知道,只要他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这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他这辈子就真的没戏了,因为他永远都在“我知道”里活着,永远都在“我知道”里“进步”和“成长”。
而这些都是假的。
第二,诚意
阻碍“知行合一”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是:缺乏诚意。
之前,我一直说健康最重要,但是,每次要去运动时,我就发懒了,然后就改主意了。
因为懒惰和感到麻烦,我就放弃了那个“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诚意,因为我对运动和健康这件事的诚意相当不足。
很多人,想要成长,他也的确是在不断学习阅读,但是,因为诚意不够,他无法克服自身的惰性,始终无法从“知”跨越到“行”。
其实,你只需自问一下:“我对想做的这件事,保持诚意了吗?”,还是说,你只是想要了解一下,获得一点知识和方法?
相信这时,你会发现,有诚意与没诚意间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你能不断修炼从“知”到“行”的过程,不断缩短这个转化时间,那么时间久了,知行合一就会成为一种真实的习惯 - 凡事,只要是真知,则必然能在当下转化,化知为行、知行合一。
到那时,什么“缺乏行动力”的问题,就都不再是问题了。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真知”,也就是说,那种你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的,不是“真知”;那种别人要求你而你自己不觉得重要的,不是“真知”;那种你觉得“挺对”,但就是无法进入你心,无法激起你内在渴望的,也不是”真知”。
第三 ,在事情上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一件件事上的。
比如:当你真正知道“抱怨”是一件对人对己都不好的事情时,你就能够立刻停止抱怨。
当你真正知道“别人的情感也是情感,不能随意践踏时”,你就会在人际交往时对他人抱持足够的同理心。
当你真正知道“成长最重要的是底层能力”,而不是知识技能时,你就会持续在自己的底层能力上持续用功。
“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历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无意义。
最后的话

当我真正领悟并持续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境界已比之前提升了很大一步。

这一步,是质的变化,是一种飞跃。

当它基本完成时,我知道自己已跨越了人生中那个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门槛之一,来到了新的阶段。

这种感觉,没体会过的人,真是很难理解,对我来说,它真是太爽了。

书写和打磨这篇文章,我花了三周时间。

但是,如果将我从第一次认真思考和试图领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真正彻底领悟,完全践行的时间算进去,则差不多花了十年时间。

当回首这段经历时,我再一次确认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相信它会帮助很多想要获得真实成长的人,极大缩短从“知行分离”到“知行合一”的时间。

而这也许,也是我这十年领悟实践的意义之一。

(0)

相关推荐

  • 知行合一,理事不二

    知行合一,理事不二 很多人都听过"知行合一"这个词语,但未必理解其真正含义.很多人没听过"理事不二",因为这是佛教文化的专用名词. 其实,知行合一与理事不二,是 ...

  •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虚实结合

    观念的成长一日千里,能力的成长点点滴滴. 为什么很多人学的东西最后没有用,学的时候慷慨激昂,因为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学在多的东西你只要停留在知识层面永远都属于别人的,只有生发之后才属于自己的. 孔子 ...

  • 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为防大家看不到我们的更新,请按以上步骤星标或置顶 (转述师:幸而) 来源:艾菲的理想(ID: xiaoyaolsh) 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有几位非常有名,比如颜 ...

  • 【夜读】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导读:当你真正知道"成长最重要的是底层能力",而不是知识技能时,你就会持续在自己的底层能力上持续用功. 01 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有几位非常有名,比如颜回.子贡和子路. ...

  • 知行合一        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子路如果不去那还是子路吗 导读:当你真正知道"成长最重要的是底层能力",而不是知识技能时,你就会持续在自己的底层能力上持续用功. 01 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有几位非常有名 ...

  • UC头条: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点击加载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导语:最厉害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人,那么如何做到? 最优秀的人身上都有哪些特质? 在我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道"的层 ...

  • 几乎所有顶尖高手都是狠人

    文 / 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课程(北京),学会高效学习 · /01/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对脸上偶尔冒出来的痘痘耿耿于怀的时候, ...

  • 真正厉害的人,遇到大事时都这样处理!(深度好文)

    商业学府 宁思静悟 今天 真正的高手往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分析心态,再分析事态. 1.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会了解你,因此你也没必要对全世界 ...

  • 人活着,谁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人活着,谁都不完美, 我们都有共同的缺点. 常常羡慕别人, 看不见到手的幸福. 做事情,谁都不周全, 我们都有相同的毛病. 总是挑剔别人, 不反省自己的错误. 人和人都是相互的: 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 ...

  • 股市顶级高手都是些什么人?到这个阶段,你才能在股市赚钱

    炒股手训练系统12:24 来自动态4.2万次阅读+ 关注交易系统理念:1.股票的价值决定了股价的运行方向(趋势).股票的价值就是股票的基本面和成长性预期的综合判断.2.趋势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资 ...

  • 真正的高手,都懂“概率权”(深度好文)

    什么是概率权? 概率权是我创造的一个词. 概率权,是基于概率计算的未来选择权. 塔勒布和交易员劳伦共进晚餐,两人掷硬币决定由谁付账,塔勒布输了,只好乖乖掏出腰包. 劳伦本来想道声谢,却突然改口说:&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