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 第27篇】蔡永庆||亲情浸濡的年味儿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另有奖励。家中的学童也可投稿,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另外刊发在文艺众家的优秀作品将会在一定时期被选出集结成册(每一年或半年一本)
亲情浸濡的年味儿
文:蔡永庆
鸡年春节来到时,很多人觉得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已找不到旧时过年的感觉了。那么,为什么年味儿越来越淡?年味儿去哪里了?
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过年”就是躲避凶兽,庆祝平安、团圆。因此,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围绕这些主题,人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吃年夜饭、祭祖、守岁等,初一开始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去拜年,大街上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划旱船的、有舞龙舞狮的,真是热热闹闹。但现在,似乎这些传统年俗都逐渐淡化了,甚至走出了人们的目光。春联都是印刷出来的,千篇一律,几乎没人去读春联的内容,春联成了烘托气氛的点缀。拜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一些传统年俗文化表演项目,像捏面人、吹糖人、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传统年俗少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年味儿也变淡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人们过年时的感受。在物质匮乏年代,丰盛的年夜饭,过年穿新衣,是对平日艰苦生活的补偿,是全家老小的企盼。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吃到鸡鸭鱼肉,才能穿新衣戴新帽。原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体味的事,现在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可以说天天都有过去过大年的物质享受,等到真正过年时,也就感受不到年味儿了。
其实,年味儿在变,但变的只是外衣,年的本质、年的文化内含始终如一。过年就是过团圆,传统年俗中的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其间所蕴含的意义,其实就是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有人说,“年”这头凶兽,其实就是时间,我们永远无法打败它,所以要定期和家人团聚,珍惜在一起的时光,这就是最大的年俗。
家总是一个割舍不去的文化符号,是忘不掉的浓浓乡愁。如今,虽然过年的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不停在变,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家、对亲人的牵挂仍在。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这些传统的年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维系亲情的一个重要纽带。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但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说一句祝福,同样会给家人增添一份喜庆。可以说,不管年怎么过,最重要的是亲人团圆和情感上的交流。除夕灯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扯不开割不断的浓浓亲情,就是最浓的年味儿。
年味儿在哪里?年味儿在年迈的父母村头眺望的目光里,年味儿在浓浓的亲情里,年味儿在团圆的喜悦里。
本栏责编:王怀君
【作者档案】
蔡永庆
蔡永庆,男,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阳泉市分行内控合规部,中级会计师职称,爱好文学,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阳泉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0多篇,并多次获奖…………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