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 | 完整的我,是“既看火候,也有主见”

“我”的发展

完整的我,是有客观现实经验和主观全能感在一块儿融汇起来的,这种我就是完整的我。

我们说母亲的功能很重要,母亲要能够承受住孩子的攻击性。母亲如果不能承受这种客体利用的话,垮塌、退缩或者报复,孩子就不敢折腾了,就开始要照顾父母,过早把精力投注在去观察别人,把自己慢慢的忽略了,把自己的体验压抑下去,不太敢恣意的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老揣摩别人的心思,这就形成了一个假性自体。

真实自体将带来自发的举动(该举动始于与环境的交流)。这是真实自体中主动的部分,是感觉、情绪、真诚性、真实感受的内核。这是对自体的真实体验,包含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真实自体成长于母亲对婴儿需求的回应所加固了的虚弱自体。是比较恣意的表达自己。有假自体的人,他常常是看别人的需求,忽略甚至是压抑自己的需求。其实你发现这些话放在我们中国的语境下都不难理解,都在说生活中的人和事儿。

在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某些依从性是需要的,但是温尼科特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破碎的人格。虚假自体可能是病人的一个特征:他变得僵硬,永远不会真实和自发,他感觉到不真切,没有办法发展关系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呆着。他无法安生,不断需要从外界获得刺激,他在不断地疲于应付但是却无法主动去做。他可能是一个好学生却从没有创造性,他永远不会满足,感觉到空虚,他不断冒险获得刺激(酒精、毒品)却永远不会从中满足,他的内在不但是空的,而且是漏底儿的。

治疗就是整合的过程

治疗是这样发生的:治疗师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抱持的治疗过程,帮助病人重建他的主观性,解决内部的分割状态,实现客观现实经验和主观全能并存的状态。假自体的人,把真实的自己给淹没了,客观现实经验这部分在,但是主观全能感不见了。治疗就是给个环境,让主观全能感和客观现实经验在我们内心并存。有句话说:“既要会看火候,也得有主见”。假自我是光看火候没主见。

第一个阶段,提供抱持性的环境。治疗师与病人在治疗中,病人的情绪会处在不断变化的摆荡过程中,有些情绪治疗师容易hold住,有些可能不容易hold住,病人他很聪明,当他体验到治疗师hold不住自己的时候,病人就会“脱轨”,并在脱轨的部分建立假性自我,因为他知道脱轨的时候,治疗师会变得烦躁,他担心治疗师会割断与他的关系。

如果治疗师能在整个摆荡过程中都保持抱持状态,病人在所有的时候都产生联系性的自主体验。病人就会产生更多的在外不能产生的欲望,甚至是倒错的爱,比如爱孩子,做爱,恨不得把治疗师嚼碎了等等。病人希望知道治疗师所有的事情,这是他进一步确立对治疗师抱持的信心,他要把所有的部分都带来给治疗师,病人这样那样不断变动,可能是尝试着利用这样的空间把自己整合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具体的抱持性环境让位于隐喻性的抱持环境。被理解的感觉堆积在一起,开始出现隐喻性或愿景式的心理空间,这有过渡性的意味,这时病人不仅仅感觉到被理解,还感觉到自己是可以聚合在一起的。在过渡空间里,能够把幻想与现实连接在一起,为了我们的个体能够完成社会化功能的部分,每一个象征化的自主体验都要被定义在时间的维度上,自主性的体验要足够灵活,能耐受时间的颠簸,被整合在一起。

但是这个阶段病人不能相信治疗师的在场、不能相信治疗师作为客体的存在,有时候他难以相信治疗师还在,治疗师还与他一起工作。一旦治疗师确认了他作为主体的体验,他会胁迫治疗师与他有一样的感受: 我生气了,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你话说的少?

他非常依赖治疗师是在的,不听到治疗师的回应,他是不能确定治疗师是存在的,所以这个阶段需要治疗师不断的说点什么,来回应病人。

第三个阶段,病人可以不断呈现各种材料,他不担心材料会被搁置或忽视,相信没有被回应与解释的情绪也已经传达到你脑子里,那些所有没有被回应的部分也聚拢在了他内心。这个阶段的病人能够在几周之后再来讨论前面讨论的部分。能够把自己聚合在一起,不再担心治疗师漏掉了什么,是不是治疗师不在工作。开始感受到自己小算计的部分,会找到小窍门拿到更多的好处。可以把自己体验成为受到剥削也有小伎俩的时候,已经进入了能够慢慢把自己聚拢在一起的阶段。而是否允许某些他所提及的情感没有被回应?如果每个被提及的部分都被回应,是无法分离的。这个阶段诠释变得更加概括,可以允许某些点漏过,这可以帮助病人整合,发展他能够自己聚拢的能力,促进分离。

第四阶段,在与你的连接中体验到他的存在。他是有别于治疗师的存在,治疗师可以有与他不一样的洞见。这时候病人在个体化道路上,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把一些东西连续起来,而不需要在咨询中让治疗师帮他联系。意味着他在心理上能区分跟治疗师是两个人,这时候就不要太费劲了,听听他说差不多了,自己能解决问题了,就可以结束了。

以上内容来自张天布二年制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

主讲人:张天布、、
文字稿整理:高玮、钟妍

编辑:谢依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