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鹏羊肉汤:一个打工人记忆里的那一味羊肉汤
在我的老家徐州北部地区,如果你请人吃饭或者被请做客,餐桌上一份让人垂涎的地锅鸡和一碗汤浓味鲜的羊肉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些在外地待久了的人,时不时会想起家乡,那山、那水、那老屋、亲人,都会让人心头一热。但有时我们更想念的是那一碗小时候难得喝一次,现在喝不够的热气腾腾馋人的奶白羊肉汤。
徐州喝羊肉汤的历史由来已久,彭祖时代,徐州地区普遍有食羊之习俗,彭祖创造的“羊方藏鱼”正是那个时代羊菜烹饪技艺的升华。很多人都知道单县羊肉汤声名远播,其实徐州的羊肉汤丝毫不逊色于单县羊肉汤。至今记得小时候逢集赶会,总会缠着家里的长辈领着去几里外的地方赶集,目的就是去喝一碗心心念念的羊肉汤,但真正能达到目的的时候极少。那时候家里穷,父母挣钱不容易,也不是每一次赶集他们都会去,就算去了,也能把一毛钱两毛钱攥出油来,让它发挥到最大价值。卖点粮食、或卖几个鸡蛋,换下的钱要买米称盐、修补农具,锢盆锔锅,可用钱的地方多了,唯独舍不得买点好吃的,更别说去喝碗羊肉汤解馋了。
但有时也有例外,比如赶大集会的时候,这天十里八乡的人常常放下手中的活计,相约着去赶会,家住得较远的我姥爷也会来凑热闹。姥爷带着我到了会上,先直奔羊汤铺,喝个痛快再说。那时候不像现在,喝羊汤都在饭店里,环境好,讲究的是档次。当时羊汤铺就设在乱哄哄的大街上,支上一口大铁锅,半只山羊放在锅里,咕嘟咕嘟煮着,香味能飘出二里路。旁边放几张小桌,几个小凳,客人到了,不说要几碗,只说要几两羊肉,称了放在粗瓷的大海碗里。老板就凭着那几片羊肉给你添汤,其实多数客人就是为了去喝几碗汤,吃羊肉是一种奢侈。那汤被熬得纯白的、浓香的、醇厚的,放上一把芫荽,加入一勺红油,倒入几滴陈醋,放入几许切碎的蒜末,那真是香浓十足。喝到嘴里咸香爽滑,浓淡适宜,一股暖流直入胃里,感觉荡气回肠。呲溜几大口,一碗下肚了,再盛,只要碗内有肉,喝汤不限量,多数客人喝个十碗八碗跟碗一样。在熙熙攘攘的集镇上,喝的人解馋、看的人眼馋、闻的人嘴馋,那时喝上一碗羊肉汤,就像过年了。
这就是我对徐州羊肉汤的最初印记。而现在的徐州羊肉汤早已成为一种招牌、一种文化、一种乡情、一种时尚。不管是在徐州本地,还是周边省市,不论是高楼林立的都市圈还是极具特色的乡村,不仅是四星、五星的酒店,还有每个村每户的自办农家乐小馆里,只要你想喝,都能找到徐州羊肉汤,虽然味道各有差异。作为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平日寻找家乡美味也是日常之一。
我每次聚会,不管是好友小聚、还是小组聚餐,我都会提议喝羊肉汤,而我的运气也不差,在南京这个打拼多年的地方找到了王国鹏,作为徐州羊肉汤第八代传承人,他这里的羊肉汤和我记忆里的味道不差分毫。三五好友一聚,四五样小菜,一碗热腾腾的奶白羊汤下肚,几个芝麻酥饼垫底,然后小酒一酌,或者开怀畅饮;回忆着过往,憧憬着未来,那酒香和着羊肉汤的浓香,既暖了胃又暖了心;浓浓的同学情、朋友谊都融化在了者鲜香醇厚的羊汤里,再和王国鹏聊聊家乡的二三事,令人心醉、难忘,可以说王国鹏的这碗羊肉汤就是一剂治疗思乡之痛的良药。
青海人爱吃的碳烤羊排、甘肃人爱吃的东乡手抓、陕西人爱喝的羊肉泡馍,虽然各有特色,让人喜爱,但总觉得少了徐州羊肉汤的内函与实惠。烤羊排象是一道大餐,手抓羊肉象是一道招牌,羊肉泡馍则是地道的小吃,只有徐州羊肉汤既可上了席面,作为一道大菜摆上正式的餐桌,也可入了地摊,作为人们早晚应急的快餐,徐州羊肉汤受喜爱的原因大概在此。
徐州人实在、好客、豪爽、活泛,到哪儿都深受欢迎,因此在外地工作的徐州人很多。现在徐州羊肉汤不但在本地广受喜欢,而且在江苏各地甚至外省都开了连锁店。做生意的、干工程的、跑运输的、外地求学的,不管到哪儿,你只要看到有大大的招牌上边写着“徐州羊肉汤”,便知道那是正宗徐州人开的店。羊是正宗的青山羊,水是正宗的山泉水,熬出的汤永远是那么鲜美厚重。身处异乡的游子,如能在外地喝上一碗正宗的徐州羊肉汤,那浓浓的思乡情、醇醇的恋家意,都化为了那碗羊肉汤的芫荽、辣子、陈醋、蒜片,被喝进肚子里、融入骨髓中、深入脑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