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二 ·(一) 吴翁素日声名远 董至他乡问道缘

诗曰:

吴董二翁遇楚城,讲经说法悟前生。

有恒原是修行体,根芽何愁不炼成?

董游湖北时,与吴老人同坐。吴曰:你既出家,为何不修行?

董曰:我无根基。

吴曰:

多有人说无根基,但说此话不明理。

生在中华得人身,六根俱全风流体。

假若癡聋痿瞎哑,但有一样该怎的?

一身周全无弊病,这就是个好根基。

就该访道学修炼,错过机会无处觅。

董曰:我做许多伤阴骘事,上天岂肯容我到好处去?

吴曰:

虽损阴骘形莫换,也未变驴被雕鞍。

此时改过还不迟,坏人学好谁能拦?

紫阳真人遭天谴,虽然道坏路周全。

只要加功再进步,一连三次又复元。

有恒!董叹自身曰:

鼻孔能闻舌能辩,耳朵能听眼能看。

手能拈取足能行,六根周全无褒贬。

惟有一样不如人,心宫恰赛牲口圈。

吴曰:

桑田也能变沧海,沧海亦能变桑田,

世上诸般由人做,公要还性有何难?

先將世情齐放下,一盏孤灯照内观。

尅去畜性还天理,日久化成蓬莱苑。

董曰:未尝不愿做好人,只是改不过。

吴曰:改不过无恒!

歌曰:

因访至人走天涯,游至湖北遇明家。

谈起修行玄奥理,公讲换性是根芽。

关于作者

董清奇,清代河南邓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到处云游参访,且惯于赤足,乞食为生,颇有全真祖师苦志清修之风,故号“乞化道人”、“赤脚道人”,时人亦称“赤足董仙人”。

他的足迹遍布陕西、湖北、湖南、甘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因而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清代嘉庆丙寅年间,在八仙庵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董清奇被聘为住持。

他勇于担当,雷厉风行,一方面致力恢复十方丛林制度,重新开坛演戒;一方面竭诚募化集资,对八仙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据说西跨院即此时扩建而成,并增建邱祖殿。

董清奇还善于言辞,他把云游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汇编成一部《除欲究本》,以浅俗轻快的口吻和笔调宣扬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思想。嘉庆十八年,地方官绅商庶为他捐资出版了此书,为八仙宫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位修持高洁、见多识广的住持,感召力、凝聚力自然是巨大的,所以可以想象当时八仙宫香火鼎盛的情形,否则怎么能配得上“大振仙宫”这样的评价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