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改变人生的秘密在这里:S与R之间的无限可能O
前面写了一篇文章《独立与依赖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图就可以让你理解》,用行为主义的原理,解释了人跟外界之间的大致关系。
现在重新思考行为主义,发现它才是心理学界的鼻祖(当然,它本来就有这样的地位)。它是用看得见,有说服力的实验和证据在说明人是怎么回事。
而我发现这个理论有着巨大的宝藏,今天先来挖掘一小点。
01
首先,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会受外界的影响,人是可以塑造的。后面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行为主义的经典反应方程式是:S→R,S是刺激,R是反应,也可以理解成是行为或者效果,总之它是一个结果。
这个反应最开始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得出来的。
巴布洛夫的狗的实验,是比较经典的行为主义实验。狗看见食物会流口水,这是非条件反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为这是它的本能反应。
接着,在给一条狗食物的同时,伴随着铃声。一直重复这一操作,最后,即使没有给狗食物,只要铃声一响,狗也会流口水。
也就是说,狗对铃声这样一个不会天生就流口水的物体产生了跟食物一样的流口水反应,这样狗就建立了条件反应。也就是外界刺激(S),然后它就流口水(R)。
以此类推到人身上。
02
仔细想想,其实这个实验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狗对食物有反应,首先是它吃过或者能闻到味道,也就是它是有一定经验才知道这个是食物,并且能吃,很好吃,它才会有那样的反应,不然为什么我们在拿食物逗狗的时候,有时候狗闻着味道过来,有时候又不感兴趣呢?
而狗又是怎么慢慢知道铃声跟食物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的呢?
是它发现了这个规律。
如果试过几次,你总有铃声,但总不给它食物,它会怎样呢?
或者,总有铃声,但有时候给食物,有时候不给食物呢,它又会如何?
如果这种情况放在人身上,会怎样?
一个人一直对你很好,然后他对你提要求,你总会答应。
这里有两个反应模式:
他的反应模式是:他对你好S1,然后可以让你满足他R1。S1→R1
你的反应模式是,他对你好S2,然后你去满足他R2。S2→R2
看上去是一样的对吗?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就会很清楚,其实他是巴布洛夫,你是那条狗。就是他用东西刺激你,然后你听他的。
当然,我发现这个反应模式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其实真的没有多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来自于,是谁更需要谁?
如果他更需要你满足他,那么他会变成那条狗。
如果你更需要他对你好,那么你会成为那条狗。
而如果是巴布洛夫跟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实验就是巴布洛夫针对狗来设计的,也就是一开始就确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
03
因为狗在乎的是食物,而不是自己是不是一个依附于主人的狗。
因为狗不会思考自己的处境,像这样会不会导致自己被宰割或者被操控。
因为狗不会为自己谋出路,自己想成为一条怎样的狗。
而人最大的可能性,在于他是可以思考的。
所以,对人而言,其实这个反应方程式可以变成:S→O→R
S和R还是表示刺激和结果,而重点是这个O。最开始O代表着受众。
但如果受众O是人的话,那人又是什么呢?这个概念很抽象了。
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人又有什么可以替代或者表示呢?
所以人是什么?用张雨绮的话说,代表着无限可能。
可以是你的观点,认知,情绪,行为,价值观,行为,情感,等等。只要是跟你有关的,都可以代表你。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话S,让你很不舒服(O 情绪),然后你马上跟这个人断绝关系(R行为),这就是你在外界环境中的反应模式。
是不是一方面觉得,这是自己做出来的决定,但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总被什么操控着?比如,情绪?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被塑造的,然后还自以为是自我选择。
有句很通俗的话,说人的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你的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04
电视剧《知否》,明兰在劝说英国公独女张大娘子受妾室欺压的时候说,人无非就是一命二运三本事,三者占其二就能一生顺遂。
如果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能选,这是命。
这个家庭带给你什么,外在的你不能改变,内在的你还是可以改变的。
就比如S→R反应。你的父母可能偏心,可能忽视你,可能不疼爱你(S),然后,你可能内心委屈,自卑,愤怒,情感隔离(R)。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最正常不过的反应罢了。
没有好坏,没有尊卑。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就这样过一辈子,那你就是S→R的命运。
只不过这个S由你的父母,家庭,换成了别人而已。
而如果你希望有一些不一样,这个方程式其实可以借助O,有着无限可能。
这里要借用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S→R反应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表征,或者说是内在客体关系。
再说回之前那个例子,一个人一直对你很好,然后他对你提要求,你总会答应。
这里有两个反应模式:
他的反应模式是:S1→R1
你的反应模式是,S2→R2
这是一种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遇到了你的S2,你很容易成为R2.而对于的另一个人,他很可能在调动他的S1→R1反应模式。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反应模式,你可以有这几种方式来改变。
一、选择建立新的反应模式。
这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原生家庭不好,选择的伴侣特别能给自己好的感觉,然后一点点让自己重新获得爱,满足,或者陪伴,替换掉之前不好的模式,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你的人生就像更新了一样,重新开始。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很多建立新的反应模式。比如,改变一个念头,别人骂我,我就生气,因为别人侮辱我。这是运用自己的认知来改变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放在自己身上,都要接过来,有些东西,扔过来就扔过来了,你不接,它自己就掉了,并不会烫到你的手。除非是你自己拿过来,或者一直拿着不放。
还有就是,学习新的技能。有些人的自卑,是来自于自己小时候受环境局限,没有条件学习很多东西,这个就很好改变。有机会就去接触新东西,学习新技能,你的人生变得丰富,自己也会变得自信。
不要说自己没能力,学不了,或者说自己到了年纪,很多东西都做不了了,很难改变。我爷爷在88岁的时候摔折了右臂,然后在没人喂他吃饭的情况下,他自己学会了左手吃饭。
二、直接舍弃旧的不再适用的。
如果学习新的觉得不太可能,没有机会,或者各种原因,其实也是有一些偷懒的方法的。就是直接放弃旧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很难,比学习新的还要难。我大概觉得,有这么几个可能:要么内心深处并不想放弃,要么这个人,在放弃的背后,不知道自己还能拥有什么,想要什么,会有很大的空洞,空虚感,孤独感等等,如果是前者,那就听从内心好了,不必一边告诉自己要放弃,一边又不干,这样只会内耗。
如果是后者,其实可以跟一建立新的结合一下,因为人的内心确实需要一些新的东西补充进来。当我们觉得一些东西不好的时候,通常是有了对比的,把那个对比的东西好好思考下,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一点点去尝试新的,旧的也就更容易放手。
你们有谁见过虾蜕壳的吗?它是在里面长了一层比较软的壳之后,自己把身体,从外面厚重的壳一点点挤出来。我不知道虾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觉得痛,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不容易。蜕壳之后虾在水里扑腾了好几下,说明它是很用力的,也是不轻松的。但是那个扑腾,我能感受到一种轻松和雀跃。
05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一个没有名说,但是很核心的一个词,动机。人是由动机决定的。狗的动机就是吃,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去看的话,它还有忠诚,顺从,这些动机。动机也可以来自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说的很清楚了。
但同时,并不是说需求就一定带来直接动机,比如我很想吃东西,但我可以选择不吃。
还有一些动机,比如动机的大小,也是可以选择的。很多学生考试压力很大,因为他的目标定得很高,很害怕学习,学的不好,以致于学不进去,很焦虑,成绩也不理想。
动机强弱,对行为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这个在心理学上研究结果是一个倒U型曲线。O的无限可能在于,它可以是新的,可以是变换原来旧的,也可以直接放弃旧的,也可以改变O的大小,数值,等等,其实O怎样,由你说了算。
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想要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是你可以在S→R之间建立的S→O→R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