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大器——话说戴玉成(四)
要再谈谈《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了,李玉院士既然领衔,那是必然要拉些强人来的,这个事情半点都不能马虎,戴玉成先生就成了当然之选。
戴先生的研究成果如此之多,多到令人惊奇,重要的一点是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对传统的分类进行更新。传统的分类是以形态解剖为基础的,这个对于较为高等的动物植物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生物的分化程度高,形态差异能够体现出种类差异。但菌物这些略为低等一些的生物的分类,显然形态区别有点不够用,因为包括生态环境和营养状态对形态的影响太大,到底是种类形成的差异还是其他影响造成的差异,就不容易分辨了。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后,就可以通过从化学差异到基因差异等新角度的方面重新认识某些疑似或相像种类。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现有许多种类的鉴定,并非国人所开创,而是早期外国科学家的工作,当时的各种局限,使他们也没有能够弄清楚类似标本是否不同种类。 在大型真菌这个方面,戴先生无疑是国内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分类系统范畴的开先河者,这样的成就也就不奇怪了。
实际上也不等院士来纠合,这些人早就趣味相投,从前面的那些著作里,大家都能看得出他们的合作是由来已久。我把他们的照片找齐了,大家可以认识一下:
李玉院士(照片不好找,搜索他老人家名字的图片出来的尽是美女)
李泰辉先生(这一张有生活味道,不错)
杨祝良先生(娃娃脸哦,好可爱)
图力古尔先生(蒙古大汉,差一点打成大汗)
戴玉成先生和他的世界第一菇
不过要编这种全国性的资料,关于国内种类的数量也必须是最新最全的,戴玉成先生对国内菌物的一些新发现和修正,便必须进行重新的组织,并无现成资料可以套用了。据出版社的介绍,戴玉成先生提供的内容大约近1/3,可见戴先生在这些年里的积累是何等的丰富。这种书籍的出版,整理核校归总工作是非常繁重的,我们知道,戴先生正当壮年,是一个大忙人,杨祝良先生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最终的全书审校,就交给了李泰辉先生。李泰辉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学者,也是一个严谨的人,这个事情一弄,差不多就花了大半年功夫,所以要是论实际操作,李泰辉先生也是居功阙伟的。
人数多了,这个排名也是个难题,好在都是老熟人,个个都不缺这一点名誉,所以大家仍旧恭请院士挂了头衔,然后就以姓氏笔画为序,结果戴先生只好叨陪了末座,不过这都是些闲话,因为如果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戴先生就是第一了,院士反而要第三,这就不合适,毕竟中国人阅读的东西,怎么也不好弄到院士去了别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友谊地久天长!
但这个事情如果不予说明,还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我自己刚开始就几乎认为戴先生是否纯属挂名呢,虽然我是会去进一步了解的,但更多读者则就会随自己想法去看待了,所以低调也有低调的不好。
在《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即将发售的日子里,能够把这篇关于戴玉成先生的小文字交出来,应该算是给戴先生一个意外的新年礼物了,不过戴先生要去芬兰,夫人和孩子都在那边,在那里,圣诞老人会给这位中国学者留有一份更好的礼物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