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为难底层技术研究者(上)
有一位老菇农和他的弟子们总结了一个技术,很实用很环保很安全,也很有性价比,使用10多年,效果相当不错。
最近他打算公布这个技术,原因无他,因为已经小范围扩散,如果不干脆公布,就有一些脸皮功夫好的“专家”要拿这个东西说事,去申报神马专利或者成果,所以老家伙坐不住,干脆,公开!
然而,中国最令人讨厌的两个词就出现了,一个是“然而”,另一个是“但是”,这样的转折词一出现,后面就是一串无法理喻的事情了。
这一次的转折,发生在中国最高科研机构的一个专业会议承办者这里。
这位菇农兴冲冲的致电这个会议的组委会,打算在大会宣读这个技术的总结文章,同时当然也希望得到那些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的认可和嘉许。“但是”,呵呵!但是,组委会的负责接收稿件的人一瓢冷水浇得这位朋友打冷颤。
原来他们要求文章必须符合某些格式!
呵呵,这也太难为了我们的农民朋友吧?
我不认为用科学研究的要求对待技术研究是一件多么高大上的事情,所谓的格式,能够做当然好,但做不了的,就没有价值吗?千里马到底应该用颜色还是重量或者身高去衡量?
不得不说我对科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很有意见,一些人完全无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以“科技”二字包揽一切,这在逻辑思维就很说不过去了。科学范畴的东西主要是结论,可以证明或者证伪。而技术则是科学结论转化出来的方法及应用。现实中,技术未必要等待科学结论才使用,科学结论也并不能立即转化为技术来应用,所以有大批的技术的进步都是先使用再完善的,这个完善的过程可能相当漫长,但完善技术的过程,科学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上的了解程度,与技术的深入和完美是紧密相关的,所以科学与技术也无法截然分开。
我们知道,技术发明常常并非由专业水平很高的人完成并投入产业化应用,而科学的发现大体上都是具备足够专业素养的人的工作。中国的科技界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有相当多一批“科学人士”不仅自己缺乏技术思维,学不致用,还常常故作高深的藐视“技术人士”,这些人大概觉得科学应该高居殿堂,技术就该匍匐阶下。而事实上,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仪器,基本上都是离不开技术支撑的,高水平的科学工作者往往同时还是一个高水平的技术研究者。
反过来,在基层和产业一线应用中,技术工作者对技术的发明改进,更多的是来自于熟能生巧的感觉,这种类型的技术研究,占了技术原始发明的很大比例,任何高水平或自诩为高水平的人士,都没有理由轻视这种技术研究套路,当然也就没有理由为难这种类型的技术研究者。
菌业里面,大大小小的技术以这种类型居多,这种技术的进步支撑了中国菌业以低起点和简陋条件发展出世界最大规模的菌产业。有谁敢问彭兆旺要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姚淑先的银耳栽培和其他诸如此类的民间通行技术,居然都是不按“科学套路”的产物,那么,我们是要鄙视“专业科技工作者”的无能,还是要重视技术研究的不羁模式局限呢?
说“科学人士”不重视技术是有点冤枉,君不见,某些学会还是要组织出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产业工作委员会”么?只是这个“产业工作委员会”太不“产业”了,背靠“科学”的大树,干着排斥产业技术和异己的私活。
这就很让人不齿了。
鉴于某些人和我有些既往的过节,所以我也只好点到为止,免得人家说我借机“恶毒攻击”。这种事情太没有科学精神,太没有社会道德,太没有专业水平了,我希望能够被相关单位的那些学者们看到后,对类似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对此类文章给一个机会,对基层技术研究者有恰当的重视。
不要对底层技术研究者的文章求全责备,不要为难基层技术研究者,这既不表现有关活动的高明,也不体现相关机构的高大,更不能展现某些工作人员的高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