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驯化一二三(5)

四、价格规律

不要跟我拿马克思主义理论说食用菌市场,说说容易,现实可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无论世界上有多少经济学家研究,任何物品价格的规律都只有几个字——物以稀为贵。

所以中国菌业不知道何时开始,居然有了“珍稀菇”这个词,甚至中菌协里面还有个“珍稀菇种分会”,会长是河南世纪香老板李彦增。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另一点,那就是所谓的珍稀,也就是在野生状态下的紧缺,一方面的限于季节,另一方面是限于地域条件,一旦技术成熟,又有人把它弄大,稀缺两个字就不见了。所以,珍稀菇种之所以还能叫珍稀菇种,是因为没有人把它弄大,或者知道弄大了得不偿失,所以维持小规模生产,从而维持其相对的稀缺性,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生产上的偶尔波动,都将极大影响价格或者滞销。

前面我们说过,这样的状况实际上形成了一类我称之为“小菇种”的一些种类,这些种类的状况命悬一线,只要真的有大资金介入,立马大家都别玩了。目前这类型包括的有:黑牛肝菌(技术尚不成熟)、黑鸡枞、猪肚菇、白灵菇、绣球菌、姬松茸、大球盖菇等。

如果换一个名字,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无奈,那就是叫做“鸡肋菇种”,小菇种就是这样的鸡肋菇种,除非真的把技术做到高度保密,独家做大,但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黑牛肝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即使宏臻公司严苛到几乎不与行业交流,近两年还是冒出来两家对手。

羊肚菌其实目前状况也差不多,只不过因为不能采用工厂化模式,而使得可以容纳更多人参与进去。即使如此,核心的因素还是技术不成熟,否则,以羊肚菌的风靡普及程度,烂市状况还会更加严重。在不讲极端例子的基础上,羊肚菌栽培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必须在100kg/亩的附近,才有大投入的可行性。

五、牛皮会吹破

野生菌种类的当前高价,不过是一个噱头,欺骗的是那些不爱动脑筋的人,可话说回来,不爱动脑筋还打驯化野生菌的主意,这与驯化工作难度需要的个人特点就不相容了。

一般不爱动脑筋的人,很难有想法突破已有的框架,这是驯化工作最大的拦路虎,我曾经和谭方河长谈过他的研究过程,说得平淡一点,就是临门一脚,对原有方法的某个操作作用的概念进行了否定。而说难一点,就是只剩下一层窗户纸的时候,能想到对面也许不是墙壁而就是一层纸。

朱斗锡先生熬了差不多20年没捅破的东西,谭方河捅破了,从其他的一般内容说,朱斗锡也基本上都很接近了。这就是差异,不能不说朱先生其实也算是爱动脑筋,但就是差一丁点,始终在一般腐生模式里面转不出来。

那么谭方河的方法能不能再突破一点?我认为是能的,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在朝这方面努力了,什么时候取得进步不好预测。

但不动脑筋的人去搞这种事情,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不断重复失败,完全找不到规律可循,瞎猫碰死老鼠的机会都几乎没有。

为什么说几乎没有,而不是完全没有,当然也有个例子,这就是黑牛肝菌的驯化,不怕纪开萍不高兴,她搞出黑牛肝菌完全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而纪开萍当时根本就是外行,因此反而没有什么框框可以约束,甚至传说她研究配方时竟然使用过橄榄油。

据说当年纪开萍其实也根本没打算具体驯化什么对象,而是大凡当地出的,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都一律进行分离。当然很快剩下不多,因为野生菌有许多种类光是组织分离就极难。如果不是刚好遇到黑牛肝菌恰好是非严格共生菌这样的特别类型,她也是必定要头破血流的。事实上,现在宏臻公司使用的技术,完全就是腐生菌的办法,无非是使用了更大的瓶子和更好的条件做工作。黑牛肝菌的栽培,技术上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不过是配方,而实际上这个配方也存在很大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远程介入后能够很快有所进展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什么纪开萍从驯化完成到正式投产十几年没有进步的原因。

搞笑的事情是,纪开萍把这些都写成“论文”公开发表的差不多了,所以其实都是没有人很有兴趣做这个,因为单产量太低,否则宏臻公司生存状况会更加困难。而似乎纪开萍根本没有意识改变栽培技术,反倒是搞噱头去做“育种”工作。

黑牛肝菌的事情,实际上如果用我们掌握的第二代技术方法,大体上就能够把单产量提高50%左右,加上其他优势,我们大约可以做到宏臻公司二倍的效益水平。

所以,驯化水平高低,以及驯化后的技术优化,也还是路漫漫,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更高。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