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 2024-06-10 22:39:03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译文最好的执政者,百姓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并赞誉他;再次,百姓畏惧他;最次,百姓轻蔑他。赏析这是老子讲圣人治国之道的一句话。第一句话,最早的郭店本作“下知有之”,意思是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老百姓只知他的存在,却又感觉不到他的随意干预。因为老子讲究“无为而治”,认为百姓是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管理者不疑过多干预。而通行本作“不知有之”,其意思也相近,只是改得更加直白。即最好的执政者,他虽然在那,但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老百姓亲近并赞誉执政者,这个只是其次。这似乎恰恰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这也只是治国理政的第二层次而已。执政者的第三层次,则是百姓畏惧他。让老百姓害怕,已经不算好的好的执政者了,这个即言统治者用重法治国,起到威慑作用,但不能使得百姓心服。故而,这个方法算不得好方法,只能排第三。最差的执政者,是百姓都轻蔑他,瞧不起他,甚至怨恨他,最后直至推翻他。这样的统治者,不懂装懂,过多干预百姓,压榨百姓,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从而导致国家陷入混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者要以百姓的幸福为幸福才是上策。百姓认为对的,执政者就去做;百姓认为不对的,执政者就及时制止。这样的统治者,就是老子眼中的“太上,不知有之。”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赞 (0) 相关推荐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无为政治的核心思想 老子在七十五章中讲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太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如果统治者取民以重赋,老百姓的生计便得不到奉养而饥寒 ... 第19讲 第17~18章 最好的管理是“相忘于江湖”【我读老子】 第17~18章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 道德经七十五章——民之饥 这一章节老子继续承接前文,告诫统治者该如何做. 先贴下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饥 ...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三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猛无畏的人能杀死敌人也容易 ... 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读懂这个词,就读懂了《道德经》! "." ◆ ◆ ◆ 内容来源 | <道德经>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墨家过早被淘汰出局,儒法 ... 不要悟道,要去学道 很多人言必谈道,但并不去学道,都是凭相当然.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都是很复杂的学问,不是靠人的小聪明就能悟出来的,也不是凭相当然跟着感觉走就是行道了.道要去学,不要去悟,一般人的悟都是凭相当然胡思乱想,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们要自知自爱,不要压迫老百姓.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惧的时候,则大 ... 老子的这些话,是否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的文字,不知被多少人鄙弃过,他们认为老子在提倡愚民政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不就是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好让 ... 《道德经》第三章的逻辑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段话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两个主体.一个方面是"不尚贤",另一个是"不争",二者主体不一样."不尚贤" ...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