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啥意思?为何父不能入子房?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的美誉,古人留下了无数佳作,传承至今成为绝唱,这些辞赋体现出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有那些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佳作,也包含着广大民族同胞的智慧,诗词歌赋也不是唯一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有另一种文化形式——俗语,也就是我们常常能够听到长辈们口中所说的一些短句,虽然有些潦草粗俗,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短句中所包含的意义却是有着另一片天地。就比如这样一句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可能有人听过,却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

首先来理解前半句,提到了古代的官员。在古代,人们一提到官府官职人员都会为之色变,因为在封建时代真可谓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那时的官职人员不论官位高低,他的身份都要比平民百姓要尊贵的多。平日里,官员直接负责比自己更上一级长官所发的任务,而且每年都要向上级供奉,这些供奉也只得在平民百姓身上搜刮而来。倘若有人没有交足供奉,那就是犯了罪行,会被官员关押进大牢。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当时的百姓对官员们都心生恐惧,每当有官员来访时,人们心理难免会忌惮一番,回想自己最近有没有做过一些错误、得罪过官员的事情。

这就是前半句'官不入民宅'的意思,是古人们饱经'摧残'后所总结的经验之谈。再来看后半句'父不入子房',这句话乍一看可能会令人有些不解,因为在现代人看来:父亲去儿子的房间是很正常的呀,有什么不妥?父亲去女儿的房间才不妥吧!

而在古代,还是封建的社会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所以这句话也主要说的是儿子。当孩子出生,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便会有自己的'领地意识',那么家中肯定就有一个房间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古代尤为注意礼节,因此当自己的儿子成婚后,原本属于儿子的房间也是属于儿媳妇的房间了,这样家中多了一个女人,那么作为父亲应该就要懂得避嫌。

那时候的妇女也是常年在家中居住不轻易出门,倘若这时父亲还常常前往儿子的房间,被街坊邻居所瞧,难免会让人产生误会,人多嘴杂而造成流言蜚语认为做公公的不知廉耻。而且这时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他的房间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其私人物品了,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如果你偏要进入孩子房间,或许你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外人眼里还是觉得会有悖伦理。

以上这便是后半句话的意思了。现在将整句话连起来看,总体上还是起到一定的告诫作用,是古人们用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俗语'。在我看来,古时候的官吏之所以会出现俗语里产生的现象跟我国当时的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时期,群主专制中央集权正得到空前的强化,就连在王宫里也是位高者能够霸占一方权力去欺压那些芝麻小官,更何况是到了地方,同样都是王宫里情形的缩影。国是家,家是国,它们是互相影响和联系的。

另外一个,对于父亲不入子房一说,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而且可以作为延伸,应该所有人都不能轻易进入别人的房间,因为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算是再亲的亲戚、朋友,在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下,也不能进入他人的私人空间吧,假如丢失了什么东西,那究竟该如何处理问题。因此,不随意进入他人的房间即是对他人负责,也更是为自己负责。

至此,这句俗语已经解读的很透彻,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人有一定的收获。这就是中国俗语的魅力所在,还有更多的韵味等待人们去一一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