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孝和老的故事
246.孝和老的故事
文∣杜若东
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这当中有个叫王祥的。
冬天里王祥的继母想吃鱼,可天寒地冻哪里有鱼呀?王祥就脱下衣服,趴在冰面上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这行为感动了上苍,冰层自动裂开,蹦出两条鲤鱼。这就是王祥卧冰的故事。
当我们考虑这事情的可行性的时候,不由产生了疑问:厚厚的冰层能用体温融化开来吗?有人认为是薄冰,但薄冰又如何承受了人体的重量?再说即使冰融化了,但人能受得了这寒冷吗? 《晋书》记载这个情节的文字是: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原来很可能是王祥想用石块或其他什么东西破开冰面,但衣服有些碍事,王祥就把衣服给脱下来一些,方便干活。
为了突出孝子形象,这故事在传颂的过程中,“剖冰”渐渐演化为“卧冰”了。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儒家经典中就有一部《孝经》,而作注的竟是唐玄宗,《孝经》也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可见孝受重视的程度了。
我们来看孝字形演变
“孝”,许慎《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背着(或搀扶)老人,会意孝顺、孝敬。“孝”字除去“子”字部分,《说文解字》说是“从老省”,省去什么了呢?咱们就来看“老”字,甲骨文中“老”字作
,是一个头发很长(代表老人)的人扶着拐杖站立的形象。拄杖是老人的象征,东西放皆如此。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物司芬克斯向路人向路人询问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回答不对就会被它害死。谜底是:人,三条腿指的是老人,其中一条腿就是拐杖了。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到了金文作
,拐杖变形了,像“匕”字。小篆则成了
。“从老省”就是省去了原表拐杖,后讹变为“匕”的那个部分。讹变是汉字分化自己表义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来看“考”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转注”时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意思相同,我们来看“考”字,甲骨文考老本一字,金文中二字逐渐分化,考字作
,拐杖发生了变形。考本指老人,后特指父母,词语有“考妣”。那为何考有考核之意呢,其实这是假借义,本字应该是“攷”,是从攴考声的形声字,《玉篇·攴部》:攷,本作考。本义是敲打,由敲打引申出考察、考核之意。
说到老人所持拐杖,并非都如木棍那么简单。古时老人所持的拐杖有一种称之为鸠杖——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据说这是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不被噎着,表达一种祝愿。另外,鸠谐音“九”,有长久持久之意。鸠杖由天子赐给70岁以上的老人的,是地位尊崇的象征。可以享有特殊的待遇,西汉时持有鸠杖的老人和六百石的官员相当。
老人又称之为“叟”,叟甲骨文作
,说文所附籀文作
,“叟”即“搜”字古文。字像人手持火把在屋下搜索东西。表示尊老的“叟”,本作
,但并未被广泛采用,典籍中一般用的都是“叟”,“叟”被作为尊老的称呼后,就又造了“搜”来表示“叟”的本义。为何手持火把的会是老人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老人视力模糊需要照明,一说是老人谨慎,故能看守好火种,而火种对于古人来说是异常重要了。
古代老人又称为“二毛”,指头发花白的老人。这个说法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当时宋襄公率军和楚国发生了了泓水之战,在楚军渡河队伍不整的情况下,听不进属下抓住战机乘势攻击楚军的建议,结果惨败。战后总结教训时,宋襄公振振有词,说什么打仗时作为君子,要做到:不重伤(不再次杀伤已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兵),气得属下反击他:既然你这么讲仁义,干脆投降算了,还打什么仗?!
“丈人”是对老人的一种尊称。如《论语》有“荷蓧丈人”,《吕氏春秋》有“黎丘丈人”,《后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行(háng)”就是长辈。后来,“丈人”一词词义缩小,特指老人中自己妻子的父亲。
秦汉时乡的基层管理者有“三老”一职,选择有号召力,有德行的年老者担任。“三老”主要负责教化百姓。《史记·陈涉世家》:数日,(陈胜)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称王要得到三老等人的支持,可见三老的威信非同一般。
对于父母的孝敬并不仅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而已,《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物质方面的供给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尊敬父母的心,经常和父母交流内心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就是精神赡养啦。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于古代的中国而言,家国一体,无外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所以孝为历代统治者所标榜,这才有李密的《陈情表》巧妙的调和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来了个先尽孝后尽忠。原来,两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其实在人类的早期社会,由于物质匮乏,生存条件艰难,出于种族生存发展的需要,老人常常会被遗弃,只送三天饭,任其死亡,我国多省发现这种弃老洞或寄死窑的遗迹。
在弗雷泽的人类文化学名著《金枝》中,就有世界多地有处死衰老国王的风俗——杀死神王,为了避免神王衰病可能给种族带来的的衰退,只能杀死他,让一个精力充沛者继承神王的灵魂。这从文化人类学上为为何杀死老人作了了注脚。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供应的丰富,特别是老人对于由于经验丰富对于技能传承的巨大作用,才逐渐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
读友您好:本文由本公众号独家原创,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赏。希望您将本公众号gkgushiwen(古诗文鉴赏与解题)介绍给您的同学朋友老师,咱们共同学习进步。欢迎您提出宝贵建议,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gkgushiwen(杜若东)
扫码了解我的更多古诗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