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如读诗去
有时候迷茫的像灰暗的天空,空洞的世界,不知道从哪里去找寻到自己。
更多的时候,杂事俗事接踵而至,不得闲暇,但是你知道,无非是一个连轴转的机器,并非真实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是在读诗的时候。
忘我忘忧忘时忘情,痴迷痴心痴念痴情,当属读诗时。
在拥挤的地铁里,在公园的木椅上,在等车的间隙,在失意的时候,甚至是在失恋的时刻,都可以去读诗,读诗使人脱俗忘静,心安心静。
唯有读诗时,人才给心灵找到了栖息地。总是会想起读书不多的老爹用意味深长的、似夏天的蝉鸣拖音那样的语调说,“别的可以不会,字要写好,诗要读会!诗,那是说到绝的语言,说尽了的词!”
年少无知时,是被家长老师硬逼着读诗,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都是生吞活咽,不求甚解,不知深意的,摇头晃脑地背了。可是当你渐渐地读懂了一首诗,切合了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时候,涵咏之间,常常情难自禁,总会泪流满面,觉得哪里是读懂了一首诗,而是读懂了一种人生境遇,一份情感,一种情愫。
“所有在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人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也许早已忘记,但是它会融入你的血脉,与你成为一体,读诗又何尝不是,也许读过的诗早已忘记了,可是触景触境总会动情感怀。那些以为早已忘记了的诗,就像胭脂洇了水,氤氲成心间的一种情感。你会恍然觉得,再多洋洋洒洒的语言都说不清楚说不透彻的东西,用一首诗,一句诗,就可以说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淋漓尽致,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洋洋洒洒的废话。
文化的基础在文学,文学的基础在诗词,诗是文学的根基,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都是诗的衍生产品。
诗,读百遍其义自现。也只有读,于唇齿留芳间才能知晓其意,才能品鉴体会。当老师的时候,总是和学生说,“学好语文没有捷径,也别想着突击,就是多读多看多写的积累。”诗也一样,非读不可以晓意达情。“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诗人作诗要推敲,读者读诗要涵咏,所以要读,深情地读忘我地读不知疲倦地读,越读越能体会到其精妙,就像你永远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描述某种食物的美味,一定要自己去咀嚼。
总说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说诗是智慧的结晶,精神的家园,可是如果不去读,不去体会,不去涵咏,这个瑰宝就永远蒙尘,永不发光,又何异于锦衣夜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你看到那个景象时脱口而出的描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情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孤独,“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玲珑骨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相思入骨……所有的表达,都是要通过读,达到心灵的相谐相通,才更能体会得到诗的隽永深长。
总觉得一首首诗歌,像是一颗颗水莲,安静娴雅于时光中,只有当你去读,才拨去历史的烟尘,唤醒了它,许是诗,泛着璀璨的光,溢着幽幽的香,如莲,亭亭于你跟前,在你的心间,葳蕤成景,旖旎生情。
“读诗使人灵秀”,且不论是不是让人灵秀,沾染些灵秀之气,自华之气亦属诗带给人心灵的沉静与滋养、岁月的温暖以外的额外馈赠了。
“诗酒趁年华”,“书到今生读已迟”,莫若读诗去!
2020.12.11晚 郭江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