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常用中药的临证实践体会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临床表现复杂,多见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咳血,疲倦、乏力,心慌、头晕,少尿及肾功能损害,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伴随着能量代谢底物利用的转变、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衰竭和左心室重构加重。多项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热性中药可通过调节阳虚动物心衰细胞线粒体内Ca2+浓度的变化,从而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细胞的缺氧状态。今总结多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部分中医临证心得,与各位网友分享。

一、附子温阳而强心,要多用

附子可回阳救逆,温补肾阳,兼止痛除湿,药理研究显示附子有突出的正性肌力作用,并可以改善微循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共112方,应用附子者就占19方。治疗慢性心衰,一定要重视温阳,仲景在诸多方剂中,均以附子为君药,而且不必非要有“四肢厥逆,冷汗大出,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指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配伍如下:

(1)附子配干姜。增加回阳救逆作用,自古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药理研究也表明,姜附同用的强心作用比单用附子更强。

(2)附子配桂枝。温通肾阳以助心阳,并能调和营卫。

(3)附子配黄连。辛热与苦寒配伍,温热而不化燥伤津,用于本寒标热之证。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可以改善心功能,并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心肌能量代谢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抑制心肌肥厚,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同时进一步改善心室重构。

(4)附子配生地。二药相配,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有生阳助阴之功。

(5)附子配大黄。大黄可荡涤肠胃,通腑降肺气,逐水从大便而出。二药相伍,温阳通下、活血化瘀。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泽泻、车前子、茯苓、猪苓等中药均具有肯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利尿作用。

(6)附子配人参。一定要是真正的人参,而非党参。参附同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药理研究证明,附子不仅具有正性肌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还能够预防心肌肥厚,扩张外周血管,附子的有效成分为乌头碱,其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人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以及减慢心率的作用,人参皂甙不仅可以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还兼有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与保护心肌的作用。

二、化瘀通络而养心,宜贯穿始终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心阳虚是本病发展的表现,心肾阳虚为心衰的重危终末阶段,此为本;而瘀血、痰浊、水湿为标。慢性心力衰竭宜以补益心肾、利水渗湿、行气活血为中医实践主线,力求达到益气强心、温通心肾、通补兼施的作用,其中以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常用水蛭、三七、丹参、赤芍、川芎、红花,以达活血行气、化瘀通络之功。

丹参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具有纠正心律失常、抗心肌肥厚、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以及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水提物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 损伤的心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水蛭味辛咸,性平,入肝、膀胱经,具有破瘀血、散积聚、通经脉、利水道之作用。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水蛭破血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凡病在经在络之瘀血,或寒邪凝结的瘀血皆可使用水蛭。水蛭的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作用,同时能够减低心肌氧耗,营养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

三、桂枝通阳而强心,要谨记

桂枝味辛甘,入心走血分,为温通心阳之要药。桂枝是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以桂枝为君药组成的桂枝汤为历代医家尊为群方之首。桂枝具有解肌和营、温补心阳、温经止痛、通阳利水等功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临证应首重顾护心阳,而温通心阳非桂枝莫属,此药既可散经脉之寒邪,温化痰饮,又可通阳气,鼓舞血行,血行则脉通;同时,也可治疗水饮上凌心肺或外寒束肺之心悸、喘咳。

四、茯苓健脾利水而护心,不宜忘

茯苓气味甘平,健脾而利水渗湿。《伤寒杂病论》中以茯苓为君药的方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桂枝茯苓丸等,均为千古名方。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配伍:

(1)茯苓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茯苓配附子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增其利水除湿之功,用于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

(2)茯苓配猪苓。二者皆为淡渗利湿之品,与泽泻、冬瓜子等配伍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3)茯苓配桂枝。两者合用,有化饮利水、通心阳之功用。桂枝得茯苓而化气利水,茯苓得桂枝则通阳除湿,是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