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挨打的孩子和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为对待孩子应该敢于去打骂,这样对于他们的性格塑造,以及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如今新一代的年轻家长们,大多都是八零九零后了,在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中,多半少不了挨打的经历。
在学校犯了错误,可能被老师体罚;在家里犯了错误,多半会被爸爸妈妈打。对于小时候挨打的经历,有人至今依然愤愤不平,也有人觉得天经地义。
当然,教育孩子要讲求适度原则,孩子犯错误确实需要惩罚,但也并非要采用打骂的形式,但在这两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区别很大。
其实是否应该打孩子一直没有太明确的定义标准,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有的时候也难免会选择这种方式。
但家长应该知道的一点便是,孩子应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教育和其本身性格、以及表现形态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家长们要重视起来。
现如今,我们自己也做了父母,从当年的“被打的”变成现在“打人的”,心态又有了变化。人们的观点通常分为两派,即“该打派”和“不打派”。
“该打派”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
一、避免发生更大的事情
脾气不好的父母会觉得我打孩子是为他好,省的他不长记性,之后犯更严重的错误。并且犯了错误的孩子应该受到一些教训,且付出相应的代价,不然以后可能迎来更糟糕的情况。
二、打是最有效的方式
有的父母会认为打是最简单有力的方式,效果也最直接有效,至少孩子会害怕。
但如果父母习惯于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恐怕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伤害。长此已久会形成叛逆心理。
三、可以培养孩子受挫的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打过以后内心也会更坚强,心理素质好;现在那些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就是小时候欠打,那么点小事都承受不了。
“不打派”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耐心教育
一、打孩子只是一时管用。
脾气好的父母就很理智,他们未必否定打骂的这种方式,但绝对知道这是偶尔执行的一种选择,经常打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耐心,沉得住气,而不是动不动就采用极端的方式哦!孩子在小时候犯错误时,如果被家长打了,身体上的疼痛就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挨打,就会努力表现得更好。这样的孩子在变乖的同时,往往都会更呆板、缺乏灵性,做事情中规中矩,守成有余,进取不足。那些小时候没有挨打的孩子,思维会比较活跃,富有冒险精神和浪漫主义气质,更注重内心的愉悦而非物质的充裕。经常挨打的孩子,往往会更乖,各种意义上的乖,会很听话、懂事。当然小时候没挨打的孩子很可能因为缺乏管教而野蛮生长,总有自己的主意,也更容易捅娄子。
二,打孩子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小孩子都是很有灵性的,我们过度打骂非但不一定有用,还会让孩子变得更逆反,只会破坏亲子关系、灭杀孩子的天性。经常挨打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疏远,日后会很缺乏自信,凡事畏首畏尾,难有所成。
凡事都有两面性,打孩子也是一样。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好要张弛有度,不能过分苛刻动辄体罚孩子,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孩子不加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