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眼中,那些练好书法的人都具备哪些素质?三点必备
书谱,五。
上篇文章,也就是书谱第四段,孙过庭发表了一些学书感言,他从自身心理历程细致剖析,不但讲了习字途中产生的困惑与理解,也给出了一些极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然而这些在当今看来都非常有实用的习书经验,读者究竟能理解多少呢?
这就是第五段讲的内容。
什么样的人才能练好字?练到何种程度才能悟书法真趣?
看看这过程···
如前四段的讲解文章都看过,你便会发现孙过庭的书谱特像一篇“部门经理年终总结报告”!
先谈前人优异成绩,再谈自己工作心得,间带批评懒散作风,紧接着嗯哼一声,声音拔高三度:
“什么样的人才能像我一样优秀?”
“怎样才能彻底爱上工作岗位,爱上996福报?”
咔,主题升华!
老板:嗯,思想觉悟很高嘛~~~给他画个圈,重点培养!
接下来请,书法技术部孙过庭为大家发表先进个人感言
1,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孙过庭:咳咳。
君子!想要立足~就必须要有立身之本!
什么叫立身之本?
有人靠学识、有人靠才华、有人靠性格、有人靠脸。
以前,文宣部有个人叫杨雄,小杨人有才,情商也高,但是现在人没了。别人夸他词赋写得好,他就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啥意思?
大丈夫不搞诗赋这等小把戏,他们要干大事。
瞧瞧人家这话说的,多捧!
但我跟你说,这文人说话也损呐。他从哪来不说别人搞不得诗赋,只说“壮夫”不为。
壮夫不为呀,你细品。
为啥要加个“壮”,直接说“丈夫”不好吗。“壮夫”比“丈夫”多了层限定含义。
有点“莽”的意思。
心思上粗枝大叶的汉子,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细腻心思,学不了辞赋文章。
啥叫心思细腻?就是小心思多。
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就是小心思没用正地上!
书法是什么?
书法不仅仅是词赋般一字一句的推敲,它乃是沉溺于古帖中,对其一笔一划,乃至毫厘之间差异的思考与较量。
比词赋还需细腻!
你说粗枝大叶的人能干这事儿吗?金圣叹评鲁智深有绣花心,他也仅仅是看花花草草的细腻心思。
(勿“杠”杨雄此句含义,细看“况复”二字。杨雄怎么理解不重要,)
2,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练字图什么呢?
看看人家爱好对弈下棋的同志,思虑之间,颇有一股大隐隐于市的道骨仙风,落了个“坐隐”的名号。
再看看人家爱钓鱼的同学,天天野湖野沟乱窜,那神出鬼没的乐趣,一般人体会不到。
书法能干嘛?
“功定礼乐,妙拟神仙”
既能记录、宣扬传统文化,也能感受到神仙般的逍遥自在,就好像匠人手中塑造、烧制陶器,股掌之中形体变化无穷,而全出你心。
喜欢字体奇特的书家,能从多方面塑造怪异体势体态。
而一心钻研细节变化的书家,可得书法演变之根本奥秘。
总之一句话,尺寸之间,任你翻覆,能于大世界中掌控小世界,这便是学书的好处。
3,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
善于书论者,能改造理论中的糟粕,善于鉴赏者,能分享作品中的精华。
所以,学问终将统一,贤达可以兼善。
留下书法中的精华论述以及作品,供后人欣赏,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4,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看看人家东晋的文化风貌,拿着作品互相欣赏、互相指正。
所以那时候的王、谢两大家族,郄、庾两大流派,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神乎其神的书法水平,但依旧能以风采流传。
然而这样的氛围,这样的艺术情操,随着魏晋远去,也渐渐消退了。
这段其实是孙过庭在习字者应当具备的一些素质。
①心思细腻,能察毫厘之细节。
看不到这层,便是窗纸不通,只能把书法当毛笔字,不会享受到笔法结字的变化美。跟看梵高毕加索一样,没到那个理解维度,便不知他们“高”在何处。
②要学会享受书法,能从尺寸鼓掌间见世界。
这跟钓鱼下棋一样,均有其乐。盘小阵大,杀伐攻坚,是乐智。深池潜水,静谧悠然,是乐水。能于书法变化中找到乐趣,便可以无休止的坚持,以及精进。
很多人都觉着书法修身养性,其实这都外行话,门都没入。练字真要到达通汇技巧已至精熟,其实是“纵兴”,只不过有人纵乐,有人纵怒,有人排解阴郁,有人享受平静罢了。
所以历代书家,性格平和的特别少,一手都能数得过来,剩下的几乎都有点神经质、小情绪。
书坛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便是:临帖要当孙子,创作要当大爷。
③练好书法之后,该做的事
无论是理论、鉴赏,要懂“扬弃”,糟粕的,懂了之后要宣传改正。精华的,懂了之后要宣扬分享。
书法最终是可以做到学问统一的,因为到了一定层面之后,书法没有争论,无论是书法与人格的关系,还是多种不同的书风,都可以共存,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江湖体自古就有,至今没绝,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名家高手从不会对此产生争执,发起一样“消灭江湖体运动”,这是之前文章便讲过的道理。
还有就是关于文化氛围,魏晋时期氛围好,互相欣赏,互相促进,所以就算不是书法高手,也有一定时代赋予的风流气。
关于这点不多说,练字能练到不对别人批三点四那天,几乎就算入门了,细品吧。
孙过庭讲的道理,都是很朴实的道理。
就这段中所言之三点,每个练字的人都会经历。看似对提升书法水平无实际帮助,实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总之记住一句话: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东西,一定都是有用的。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人心思细腻,有些人甘当“壮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