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磁共振波谱在诊断颅内肿瘤中的应用.ppt
一 基础理论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概念 可检测出活体组织代谢物的浓度,为MRI影像提供定量诊断依据 可反映组织的代谢信息和状态,来确定组织的性质 是目前唯一无创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历史 20世纪40年代,国外最早开始研究波谱学 1946年,美国的Purcell和Bloch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5年后,Proctor和Yu提出核子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20世纪50年代,国内波谱学研究工作开始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二维傅立叶变换概念,人体和动物的磁共振研究由此开始 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在同一均匀磁场中,不同化合物的同一原子核由于其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共振频率就会有所差别,这种现象就是化学位移 单位:采用磁场强度(检测物与参照物共振频率相比得到的相对值) 的百万分之一(ppm) 来表示,在MRS谱线上,横座标最右边一点即中心频率位置定义为零,其ppm值向左依次增加 化学位移可将含有同种原子核的不同化合物根据其化学位移的程度在频率轴上区别开来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原理 每一带电的原子核自旋即可在其周围产生一微弱磁场,置于外加磁场,其自旋轴就会趋于平行或反方向于这个磁场方向 施加射频脉冲,处于低能状态的原子核因吸收了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状态;射频脉冲停止,高能态的原子核即弛豫(relaxation)或恢复到低能状态,并以射频脉冲信号的形式释放出吸收的能量 弛豫过程中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 的射频脉冲信号被检测后,经傅立叶转